Page:永樂大典00556.pdf/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體是道胡炳文過通曰。自第二章至此。大要欲人由知仁勇以合乎中知則能知此中。仁則能體此中。勇則能勉而進於此中。然夫子於舜之知贊

之也於回之仁。許之也。於由之勇。抑而進之也。即此三章觀之。夫子之言。自無有不合乎中者。學者所當深體而默。識也。自第二章至此章。爲第二

大節。史伯𤪽管窺輯釋於此章之末。引饒氏說。又詳言首章與後章所指各異處。大抵只反覆說首章。未說氣質。後十章。方說氣質之意。今撮其意

之尤悖而又易見者辯其一二。其餘前所以辯者。更不再述其間有曰。存養省察一毫矯拂之意不加。而體立用行。自然各臻其妙。所謂必有事而

匆正活潑潑地者也。 存養。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謂之無矯拂。猶之可也。省察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謂之皆自然。則似有不可者矣。况體立用行。正

以其有存省之工。乃臻於是。便是使然而然。如何皆以爲自然得。以此見得不說氣質。終費回護。而罅漏終不可掩。竟何益哉。且必有事焉而勿正。

活潑潑地者程子借以明學者洞見道體之妙耳。蓋洞見道體。則自然知道之不可離矣若存省之工則是因道之不可離。故存天理。遏人欲。使不

至於離道耳固非但欲爲此以見道也。唯存省不至。則體認不直。體認不眞則存省不力固非判然二事。然戒懼慎獨。則主存省而言。程子此論則

主體認而言。亦不可不究其所主之異。乃混而言之也引彼證此似隔一膜然雙峰却謂朱子或問之說。少失程子之意而其所自爲說則曰子思

是要人識此道。程子是要人體此道。又引觀川流。而說謹濁之意爲證則是正如孟子本文之意。當以集義爲事而不可預期其效不必如朱子所

謂借也。如此則集義是工夫生氣是功效若以預期其效爲不自然則可若付之自然。而不以集義爲事。是即忘其所有事矣。而可乎若又以集義

爲自然下工夫爲正助。而不自然則學者兩無所據天下豈有集義而不下工夫者哉。亦終歸於忘其所有事而已政恐以此爲自然而可以生氣

可以致中和。天下無此理也。又有曰云云唯性無不善無不中也故但加戒懼慎獨之功則可以致中和云云此已於彼處辨之矣。性者渾然太極

之全體無所偏駁。故其未發則爲中。已發則爲和云云此亦已於第二章章下辯之矣。右已前十章。是第二大節。大槩發明知仁勇此後九章是一

節。皆是發明費隱。蓋知仁勇是德費隱是道德是仁所能知能行者道是人所當知當行者。必有能知能行之德。然後可以施於當知當行之道故

既論知仁勇即以費隱繼之此二大節相承之次也。熊禾標題事義知去聲造七到反錢時融堂管見自君子中庸而下節節辨明至此收拾在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