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2217.pdf/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次及已興工役。逐句具奏。尋遵奉聖訓施行。尋具畫一奏聞。乞依趙遹元檢。計一百三十七萬二千三百五十七工。人工錢糧材料等價錢。共二十

五萬五十四貫九百一十一文。分為二十料。儧并日限修築。約限半年了當。後奉聖㫖依奏。自被受御筆後來移牒轉運司。取撥軍與所餘錢糧。一

面。選官差人於諸處置買材木。入山采打石條。和顧人工。及將所修城壁。周圍一千二百四十九丈。分為二十料。内東壁瀕江一帶。以石砌堤。就上

築城。其餘西南北三面。並築土城。皆起屋蓋護。城宇屋團敵馬面瓮城門樓等。工力浩大。日役兵匠七十餘人。若稍失關防。則人工偷墮。枉費錢糧。

自三月一日下手興工修築。至十月十五日畢工。尋關牒本路廉訪使者郭衛。依御筆處分。覆按訖。除已畫圖進呈外。伏自興役已來。春夏日永。無

人偷墮。日夕比較工課。備見董役官吏用心。别無枉費工料。都役過人工兵匠。六十二萬五百七十六工半。比趙遹元計料减省。得七十五萬四千

八百一十六工半。其錢糧除樁留支用外。約有餘剩數月。尋於十一月二十二日措畫。具狀奏聞訖。那移應副攴使。内一項契勘。今來城壁雖了。向

去年深。風雨所加。舍屋樓櫓。亦要修換。理當隨乎完葺。若候關轉運司支撥。係省錢檢計問難經涉。歲月寢久。損動所費愈多。今相度。欲乞於修城

餘剩錢糧内撥三萬貫。樁充修城本錢。依田易庫條例。每歲收息。專充增修城壁支使。若輒將他用者。乞依閏正月十三日聖㫖㫖揮。以自塗論。仍

委提刑司廉訪使者。常切覺察。點檢施行。至今年正月初五日。承。政和六年十二月八日尚書省札子。十二月五日奉聖旨依奏。七年立石。紹興十

五年。馮公楫再請修築。其東偏自南之北。五百八十五丈。悉以石甃土以避水患。其三面如故。而改築廣於舊城。二里四十步。通為九里一十八步。

改建樓櫓。鼎新雉堞。岌然周遭。雄壯甲兩蜀。嘉定十年。風雨大作。折木發屋。土城頽者半。范公子長委路鈐彭㥠駐泊。郭申之重修。范公自為記。又

改門名三。其南安夷。曰來遠。其西興化。曰保障。其東開市曰通海。來遠。通海。二門魏公了翁篆額。保障。則范公自書。今門九。通海門。舊曰開市。

以稅務在其左。取開市譏而不征為之名。范公子長以門之外。有瀘江亭。為賓餞客舟之所。舟行即東至海。故改今名。津門。舊曰大善門。俗呼

尼姑門。内即大善尼寺。後改今名。南臨江門。俗呼新水門。涉江而東為蒼崖渡。渡之上為崇德原廟。來遠門。舊名安夷門。俗呼南門内即

郡學。外即鱔溪。溪橋上有唐都督蘇公德充甘泉記。循城左為團敵。上有亭曰南亭。董公誠建。亭下有尊勝石幢。帥馮公楫於展築之日。置石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