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2237.pdf/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罷乏虜以全制其敝。此危道也。不如和親羣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武帝伐匈奴漢武帝元光二年。雁門馬邑豪聶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邊二可誘以利致之。伏兵襲撃。必破之道也。上召問公卿。王恢

曰。臣聞全代之時。北有彊胡之敵。内連中國之兵。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倉廪常實。匈奴不輕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爲一然匈奴侵盗不

已者無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爲撃之便韓安國曰臣聞高皇帝嘗圍於平城七日不食。及解團反位而無忿怒之心夫聖人以天下爲度者也。

不以已私怒傷天下之功。故遣劉敬結和親。至今爲五世利。臣竊以爲勿撃便。恢曰不然高帝身衼堅執銳。行幾十年。所以不報平城之怨者非力

不能。所以休天下之心也。今邊境數驚。士卒傷死。中國槥車相望。此仁人之所隠也。故曰撃之便安國曰不然。臣聞用兵者。以飽待飢正治以待其

亂。定舍以待其勞。故接兵覆衆。伐國墮城常坐而役敵國。此聖人之兵也今將卷甲輕舉深入長驅。難以爲功。從行則迫脅衡行則中絶疾則糧乏。

徐則後利不至千里人馬乏食。兵法曰。遺人從也臣故曰勿撃便恢曰不然。臣今言撃之者固非發而深入也。將順因單于之欲誘而致之邊。吾選

梟騎壯士。陰伏而處以爲之備。讅遮險阻以爲其戒。吾執已定。或營其左。或營其右。或當其前。或絶其後。單于可禽。百全必取。上從恢議。西漢書韓

安國傳匈奴來請如親。上下其議。大行王恢燕人。難爲邊吏。習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背約。不如勿許。舉兵撃之。安國曰。千里而

戰。即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足。懷鳥獸心。遷徙烏集。難得而制。得其地不足爲廣。有其衆不足爲僵。自上古弗屬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

全制其敝。覬必危始。臣故以爲不如和親。羣臣議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明年雁門馬邑豪聶臺翁。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親。親信達可誘以

利致之。伏兵襲撃。必破之道也。上迺召間公卿曰。朕鋒子女以配單于。幣帛文錦路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盗無已。邊境魏驚。朕甚閔之。今欲舉

兵攻之何如。大行王忯對曰。陛下難未言。臣固願效之。臣聞全代之時。北有疆胡之敵。内遭中國之兵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倉廪常寳。匈奴

不輕侵也。今以陛下之成海内爲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邊方塞轉粟軳輸。以爲之備。然匈奴侵盗不已者。無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爲撃之

使。御史大夫安國曰。不然。臣聞高皇帝嘗圍於平城。匈奴至者授安革如城者數所。平城之飢。七日不食。天下牧之。及解圍反位。而無忿怒之心。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