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2263.pdf/1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藉。園圃隙地。例成丘阜。積雨蕩濯。復入河中。居民患厭。未易悉數。若三五年失開。則公私壅滯。以寸尺水。行數百斛舟。人牛力盡。跬步千里。雖監司

使命。有數日不能出郭者。其餘艱阻。固不待言。問其所以。頻開屢失之由。皆云龍山浙江兩閘。日納潮水。沙泥渾濁一汛一淤。積日稍乆。便及四五

尺。其勢當然。不足恠也。軾又問。言潮水淤塞。非獨近歲。若自唐以來如此。則城中皆為丘阜。無復平田。今驗所在堆叠泥沙。不過三五十年。所積耳。

其故何也。父老皆言。錢氏有國時。郡城之東有小堰門。既云小堰。則容有大者。昔人以大小二堰。隔絶江水。不放入城。則城中諸河。專用西湖水。水

既清澈。無由淤塞。而餘杭門外。地名半道洪。昔亦有堰。名為清河。意亦愛惜湖水。不令。走下。自天禧中。故相王欽若知杭州。始壞此堰。以快目下舟

楫。徃來今七十餘年矣。以意度。之。必自此後湖水不足於用。而取足於江潮。又况今者西湖日就堙塞。昔之水面半為葑田。霖潦之際無所潴畜。流

溢害田。而旱乾之月。湖自减涸。不能復及運河。謹按。唐長慶中。刺史白居易浚治西湖。作石函記。其略曰。自錢唐至鹽官界。應溉夾河田者。皆放湖

入河。自河入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頃。每一放時。可溉五十頃。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則瀕湖千頃無凶年矣。由此觀之。西湖之水。尚能自運河入

田。以溉千頃。則運河足用。可知也。軾於是時。雖知此利害。而講求其方未得要便。今者蒙恩出典此州。自去年七月到任。首見運河乾淺。使客出入

艱苦萬狀。榖米薪芻。亦緣此暴貴。尋剗刷捍江兵士。及諸色厢軍。得千餘人。自十月興工。至今年四月終。開浚茆山鹽橋二河。各十餘里。皆有水八

尺已上。見今公私舟船通利。父老皆言。自三十年已來。開河來有若此深快者也。然潮水日至。淤填如舊。則三五年間前功復棄。軾方講問其策。而

臨濮縣主簿。監在城商稅蘇堅建議曰。江潮灌注城中諸河。歲月已乆。若遽用錢氏故事以堰閘却之。今自城外轉過。不惟事體稍大而湖面葑合

積水不名。雖引入城。來可全恃。宜參酌古今。且用中策。今城中運河有二。其一曰。茆山河。南抵龍山浙江閘口。而北出天宗門。其一曰。鹽橋河。南至

州前碧波亭下。東合茆山河。而北出餘杭門。餘杭天宗二門。東西相望。不及三百步。二河合於門外。以北抵長河堰下。今宜於鈴轄司前剏置一閘。

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今龍山浙江潮水。徑從茆山河出天宗門。候一兩時辰。潮平水清。然後開閘。則鹽橋一河過䦴闠中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

搔擾之患。而茆山河縱復淤填。乃在人户稀少。村落相半之中。雖不免開淘。而泥土有可堆積。不為人患。潮水自茆山河。行十餘里至梅家橋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