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2279.pdf/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弱而有力。今山間多道流菴宇陸種甚盛。亦有田畆池塘山本産吳木。今亦種附子。遯齋閑覧云。昔有人登天目山。遇暑雨見雲寡皆在山腰間雷

音但似嬰兒聲。 浮玉山在縣南六十里浮玉鄉苕水經其下。吳興志山海經云。勾餘山東五百里。至浮玉山即此山也。山又出長彘。狀如猴四耳。

虎身牛尾。音如犬吠。 靈巖山在縣孝豐鄉去縣南二十五里。 金鍾山在縣順安鄉。去縣西三里。 大溪山在縣浮玉鄉去縣南八十里。 浮石

山在縣安福鄉。去縣東北二十里。 康山在縣魚池鄉去縣西三十里。石新婦山在縣金石鄉。去縣西南九十里。吳興志金石山在縣西南七十

里。高一萬八千尺。吳興記云金石山上。石悉作金色。其山出蒲柳及苦竹白楊山在縣東南二十二里。高一千一百二十尺括地志云。白楊山峻

極千霄。上有兩穴。古採錫之所。 五山在縣西南四十六里高三千六百尺。括地志云。山有五峯昔鄉民姚紾甞於北山採樵忽見二人奕碁紾坐

斧柯觀之。不覺其乆。二人謂云汝可還去汝家今日爲汝祥矣紾所坐之斧。其柯已爛。及遷家因入甕中隱身謂家人云可七日勿開日限未至家

人開之紾化爲白鶴飛向五山吳興記云五山一名奕山 玉磬山在縣西北三里高五百尺高僧傳云釋曇諦姓康氏吳興人出家居吳虎丘山

後入故鄣之崑山。每夜聞有聲。尋其發聲之所。掘之得磬因以爲名。顔魯公作石柱記時此磬猶存。 東𣈆山在縣東北二里。高一百二十六尺。入

東記云。東𣈆時欲於此山立城邑。因以爲名。 廪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高一千八十七尺。江表傳云。吳長沙桓王攻劉繇之。盡得邸閣糧榖。貯於此

山輿地志云。吳大帝於此山起倉。因以爲名。邸閣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二百七十六尺。吳志云。吳大帝遣從弟孫瓊。修故鄣邸閣。蓋吳王起

邸閣于此。銅峴山在縣東三十里。高一千三百尺。括地志云。吳採鄣山之銅。即此地也。 苦峴山在縣西六十五里。高三千尺。吳興記云。苦峴山

峻極遊者苦之。亦見括地志。 佛子山在縣西一百二十里。高六百尺。吳興記云。山上有石室。室中有小石。儼然若佛。 柴山在縣西南一百二十

里。高七百二十尺。見括地志。 南嶼山在縣南六十二里。高三萬六千尺。括地志云。南嶼山一名白水山。山上有湖。其水色白太平寰宇記云。昔西

施種香之處。上有蘭畹。 三山在縣東南六十里。 桃花山在縣西南九十五里。 郭公山在縣西北一十里。有郭先生祠。按郭文居此山甞見一

虎張口向文視其咽中有横骨。文乃探去之。後所居前日獲一死鹿蓋虎之報也。 石槨山在縣故鄣縣北。山上有石槨多生楊梅吳興風俗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