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03010.pdf/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者。人君求之之切賢人避之之乆各安行其志也。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伏戎以伺五。升高以窺二。䝉謂志雖係乎陰而理不勝乎陽。故其情狀

有如此者。九四乗其墉弗克攻吉程子傳四剛而不中正。其志欲同二。亦與五爲仇者也。墉。垣所以限

隔也。。四切近於五。如隔墉耳。乗其墉。欲攻之。知義不直。而不克也。若能自知義之不直。而不攻。則爲吉也。若肆其邪欲。不能反也思義理。妄行攻奪。則

其凶大矣。三以剛居剛。故終其强而不能反。四以剛居柔。故有困而能反之義。能反則吉矣。畏義而能改。其吉宜矣。朱子本義剛不中正。又无應與。

亦欲同於六二而爲三所隔。故爲乗墉。以攻之象。然以剛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如是。則是能改過而得吉也。王弼注處上攻下。力能

乗墉者也。履非其位。以與人爭。二自五應。三非犯己。攻三求二。先而效之。違義傷理。衆所不與。故雖乗墉而不克也。不克則反。反則得吉也。不克乃

反其所以得吉。困而反則者也。墉徐音容。鄭作庸。效。下教反。不克則反。反則得吉也。一本作反則得。得則吉也。陸德明音義見前王弼注孔頴達

王義乗其墉者。履非其位。與人鬬爭。與三爭二。欲攻於三。既是上體。力能顯亢。故乗上高墉。欲攻三也。弗克攻吉者。三欲求二。其事已非。四又效之。

以求其二。違義。傷理。衆所不興。雖復乗墉。不能攻三也。吉者既不能攻。三能反自思愆。以從法則。故得吉也。此爻亦假物象也。李鼎祚集解虞翻曰。

巽爲墉。四在巽上。故乗其墉。變而承五體。訟乾剛在上。故弗克攻。則吉也。司馬温公說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九四。乗其墉。弗克

攻吉。何也。三四者。上下之際也。同異之分也。故送爭而交不勝也。伏戎於莽者下襲上也乗其墉者。上陵下也。上可以變。而下不可變。逆顺之勢也

都絜易變體義此同人之家人也。而爻辭云爾者。同人之九四。攻二與五。不中不直。則德不勝。爭非其應。則義不勝。與三不同心。則力不勝。遽乗其

墉以攻之。乃弗克。而又至於困。則其傷實多矣。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此其變體之所以爲家人。而夫子有困而反則之辭焉。夫已无同人之道。而以

力强人之同。至於弗克而困。然後反於家。是於同人之卦。變而爲家人者爾與其本體異矣王莘叟音訓墉。晁氏曰。按庸古文蔡節齋訓解九四乗

其墉。弗堯攻吉。墉高處即四近五之地。乗其墉。才剛欲侵五也。弗克攻。志弱也。馮椅輯注九四乗其庸。隔於所同。而欲通之之象。庸今轉注墉。垣墻

也。欲同二而隔三。如庸。故乗之。弗克攻吉。占弗克攻三。趙汝梅輯聞九四乗其墉。弗克攻吉。墉者。宫墻。所以限内外。喻近而高。亦象四爲内外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