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6700.pdf/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遺意也云云。舊有田三十餘畆。水毁之。豪武奪之。所存無幾。過有公曰。乃縣家所得用者。計五十餘畆。輟之以奉𡻕時。享祀之外。餘給守者。仍以

圖通主其田。庶幾田與祠俱可以乆。後之與我同趣者。竊有望為。陶光祿祠。在西林祠𣈆陶範有附佩傳。陳尚書祠。在普照寺。祠故尚書陳恕。

有傳布衣時甞遊後通顯子軌中秉政。請錫御書藏之濂溪祠。即今書院是。輿地紀勝。嫌漢書院在州南五里濂溪先生追州人也。按道州志先

生所居名濂溪及先生隱居廬山有水經所居之前亦以濂溪名之。後百餘年象之先君子守九江為建拙堂。及愛邊堂於祠之側。又其後象之。李

兄觀之為德化宰新造祠宇書院講堂為屋數十間効白鹿書院例招致名儒以為堂長諸縣舉秀民以為生貟仍置田租以贍之。今不廢。方輿勝

覧朱元晦作記云。先生家舂陵。而老於廬山下。因取故里之號。以名其川曰濂溪而築書堂於其上今遺其墟在九江治之南十里。其荒茀不治。

則有年矣淳熙丙申。潘侯慈明與通守吕侯勝已。始復作堂其處。揭以舊名以奉先之祀書朱屬集記之。惟先生不絲師傳。默契道體建國屬書。根

極領要。當時見而知之。有程氏者遂廣大而推之。使夫天理之微。人倫之著。事物之泉。鬼神之幽。莫不洞然畢貫于一。嗚呼盛哉。非天所畀。其孰能

與於此某切甞伏讀先生之書而想見其人甞欲一泛九江入廬阜濯纓此水之上以致其高山景行之意而病不得徃。誠不自意。乃今幸其獲因

文字。以附姓名於其問也。趙福王祠。在天池寺慶元宗相汝愚也德安縣。五賢祠在無相寺祠。故郡守李公澗湯公沂。王公秬漕使二。李公

邦憲若川也。俱奏臧德安重賦故祠陳氏祠在縣東義門陳氏廟也。歷世孝友稪黨祠之南渡子孫散處。惟祠在焉

瑞昌縣。元禮部祠。二祠。唐元結。一在瀼濱。嘉祐中立。吳審禮立。熙寧中毁于水。遂遷今祠。紹興二十四年𠕂建。李㙈逐𠕂建價庵。以天王寺額歸

之有葉義問記。王十朋詩。一在雙溪。曰思賢堂。官道旁。元祐中朱楚材移蒼城舊祠之村建。有張隨記。記詠義問記。唐禮部侍郎元公次山學行

文章。為一時聞人。縣之瀼溪。乃乾元間避地有詩文載集中。宋嘉祐五年。縣大夫吳侯。因民之欲。結屋以祠乆屋廢。未有能求其遺而成之者。

李懷西美。政成民聽。乃重建祠于蒼城謂古之君子。生有補名教死必與祝典。次山之來瀼溪也。人愛之。其去也。人思之。當時抵掌誒詠。皆廉遜愷

悌之語。遇事行已。有愛君愛民之心。可以風動天下。至今聞其名氏猶皆歛袵仁人用意。國有若緩而甚急候與邑之士。求予叙𡻕月。于文不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