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6831.pdf/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昔為山隂令。士人在伍。謂之押符。同伍有愆。得不及坐。士人有罪。符伍紏之。此非士庶殊制寔使郎刑當罪耳。夫束脩之胄。與小人隔絶。防檢無方。

宜及不逞之士。事接羣細。既同符伍。故使糾之。于時行此。非唯一處。左丞議奴客與鄰伍相關。可得檢察。符中有犯。使及刑坐。即事而求。有乖實理。

有奴客者。類多使役。東西分散。住家者少。其有停者。左右驅馳。動止所須。出門甚寡。典計者在家。十無其一。奴客坐伍。濫刑必衆。恐非立法。當罪本

㫖。右丞議。士人犯偷不及大辟者。宥補兵。雖欲弘士。懼無以懲邪。秉理則君子。違之則小人。制嚴於上。猶冒犯之。以其宥科犯者或衆使畏法其心。

乃所以大宥。庶異制意所不同。殿中郎謝元議謂其本然後其末可本所以探士大夫於符以檢小人邪使受檢於

小人邪士庶天隔則士無弘庶之由。以不知而押之於伍則是受檢於小人也。然則小人有罪。士人無事。僕隷何罪。而令坐之。若以實相

交關。貴其聞察。則意有未因。何者。名實殊章。公私異令。奴不押符。是無名也。民之貲財。是私賤也。以私賤無名之人。豫公家有實之任。公私混淆。名

實非允。由此而言。謂不宜坐。還從其主。於事為宜。無奴之士。不在此例。若士人本檢小人。則小人有過。已應獲罪。而其奴則義歸戮僕。然則無奴之

士。未合宴安。使之輸贖。於事非謬。二科所附。惟制之本耳。此自是辯章二本。欲使各從其分。至於求之管見。宜附前科區别士庶於義為羙盗制按

左丞議。士人既終。不為兵革。幸可同寬宥之惠。不必依舊律。於義咸允。吏部郎何尚之議。按孔右丞議。士人坐符伍為罪。有奴罪奴。無奴輸贖。既許

士庶緬隔。則聞察自難。不冝以難知之事。定以必知之法。夫有奴不賢。無奴不必不賢。今多僮者。傲然於王憲。無僕者。怵迫於時網。是為恩之所霑。

恒在程卓。法之所設。必加顔原。求之鄙懷。竊所未慝。謝殿中謂奴不隨主於名分不明。誠是有理。然奴僕實與閭里相關。今都不問。恐有所失。意同

左丞議。弘議曰。尋律令既不分。别士庶。又士人坐同伍罹謫者。無處無之。多為時恩所宥。故不盡親謫耳。吳及義興。適有許陸之徒以同符合給二

千石。論啓丹書已未問。會稽士人云。十數年前。亦有四族。坐比被責。以恃恩獲停。而王尚書云人舊無同伍坐。所未之解。恐莅任之日。偶不值此事

故邪。聖明御世。士人誠不憂至苦。然要須臨事論通。上干天聽。為紛擾。不如近為定科。使輕重有節也。又尋甲符制。蠲士人不傳符耳。令史復除。亦

得如之。共相押領。有違糾列。了無等衰。非許士人閭里之外也。諸議云。士庶緬絶。不相參知。則士人犯法。庶民得不知。若庶民不許。不知何許。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