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29.pdf/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流東過其縣北。又東過波縣之北湛水。南逕向城東而南注。又東過母辟邑南。原經所注。斯乃田川之所由非湛水之間関也。是乃經之誤證耳。湛

水。自向城東南逕湛城東。時人謂之椹城。亦或謂之隰城矣。溪曰隰澗。隰城在東言此非矣。後漢郡國志曰。河陽縣有湛城。是也。又東過當平陰縣

之東北。南入于河。湛水。又東南逕鄧。南流注于河濟。有鄧津之名矣。濟水出河東坦縣。東王屋山爲沇水。山海經曰。聮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澤。郭

景純云聮沇聲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復出于東丘。今原城東北有東丘城。孔安國曰。泉源爲沇。流去爲濟。春秋說題辭曰。濟齊也。齊。

度也。眞也。風俗通曰。濟出常山房子縣賛皇山廟在東郡臨邑縣。濟。齊其度量也。余按二濟。同名也。所出不同。郷源亦别。斯乃應氏之非矣。今濟水

重源。出温西北平地。水有二源。東源出原城城東北。昔𣈆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俗以濟水重源所發。因復謂之濟源城。其水南逕其城

東故縣之原郷。杜預曰。沇水縣西北有原城者也。是南流與西源合。而源出原城西。東流水注之。水出西南。東北流注於濟。濟水。又東逕原城南。東

合北。水亂流。東南注分爲二水。一水東南流。俗謂之爲衍水。即沇水也。衍沇聲相近。傳呼失實也。濟水。又東南逕郡城北。而出於温矣。其一水枝泮。

南流注于溴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勲掌谷。俗謂之爲白澗水。南逕原城西。春秋會于溴梁。謂是水之梁也。爾雅曰。梁莫大於溴梁。梁。水堤也。溴水。

又東南逕陽城。東與南源合。水出陽城南溪。陽亦樊也一日陽矣。國語曰。王以陽樊賜𣈆。陽人不服。文公圍之。倉葛曰。陽夏通之嗣與。樊仲之官守

焉。君而殘之。無乃不可乎。公乃出陽人。春秋樊氏叛。惠王使號公伐樊。執仲皮歸于京師。即此城也。其水東北流。與漫流水合。水出軹關南。東北流。

又北注于漫。謂之漫流口。溴水又東合北水。亂流東南。左會濟水。枝渠溴水。又東逕鍾繇塢北。世謂之鍾公壘。又東南𡍼溝水注之。水出軹縣西南

山下。北流東轉入軹縣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軹郭。漢武帝元年。封薄昭爲侯國也。又東北流注于溴。溴水。又東北逕波縣故城北。漢高帝封公上

不害爲侯國。溴水又東南流天漿水。澗水注之。水出軹南。睪向城北。在睪上。俗謂之韓王城非也。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軹西有地名向。今無。杜元

凱春秋釋地。亦言是矣。蓋相襲之。向故不得以得名而無城也。關駰十三州志曰。軹縣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國也。傳曰。向姜不安于莒而歸

者矣。汲郎竹書紀年曰。鄭侯使韓辰歸𣈆陽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爲河雍。向爲高平郡。是城也其水有二源俱導。各出一溪。東北流合爲一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