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1130.pdf/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絶水。東南與泫水會。水導源縣西北玄谷。東流逕一城故南。俗謂之都鄉城。又東南逕泫氏故城南。世祖建武六年。封萬普

爲侯國。而東會絶水。亂流東南入高都縣。右入丹水。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南山中。丹水出長平北山。南流秦坑。趙衆流血丹川。由是俗名爲丹水。

斯爲不經矣。丹水又東南流注于丹谷。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者也。𣈆書地道記曰。縣有太行關。丹溪爲關之東谷。途自此去不復由關。失丹水。

又逕二石入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爲河内。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境。丹水又東南歷西巖下。巖下有大泉涌發。洪源巨輪。淵深不測。蘋藻冬

芹。竟川含緑。雖嚴辰肅月。無變暄蔞。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縣故城西。所謂長平白水也。東南流歷天井關。地理志曰。高都縣有天井關。蔡

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在井北。遂因名爲。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嶮峻。入天井之高關。太元十五年。𣈆征虜將軍朱序破慕容永於太行。遣

軍至白水。去長平一百六十里。白水又東。天井溪水會焉。水出天井關。北流注白水。世謂之北流泉。白水又東。南流入丹水。謂之白水交。丹水天東

南出山。逕鄈城西。城在山際。俗謂之期城非也。司馬彪郡國志曰。山陽有鄈城。京相璠曰。河内山陽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元

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即此城也。丹水又南屈而西轉。光溝水出焉。丹水又西逕苑鄉城北。南屈東轉逕其城南。東南流注于沁。謂之丹口。

竹書紀年曰。𣈆出公五年。丹水三日絶不流。幽公九年丹水出相反撃。即此水也。沁水又東。光溝水注之也。水首受丹水東南流。界溝水出焉。又南

入沁水。又東南流逕成鄉城北。又東逕中都亭南。右合界溝水。水上承光溝東南流。長明溝水出焉。又南逕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又東過

周縣北。縣故周也。春秋左傳。隱公十有一年。周以賜鄭公孫叚。六國時韓宣子徙居之。有白馬溝水注之。水首受白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長

明溝湖水。東南流逕金亭西。分爲二水。一水東出爲蔡溝。一水南流注于沁也。又東過懷縣之北。韓詩外傳曰。武王伐紂到邢丘。更名邢丘曰懷。春

秋時。赤翟伐𣈆圕懷是也。王莽以爲河内。故河内郡治也。舊三河之地矣。韋昭曰。河南。河東。河内。爲三河也。縣北有沁陽城。沁水逕其南而東注也。

又東過武德南。又東南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沁水於縣南。水積爲陂。通結數湖。有朱溝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於沁水縣西北。自方口東南流。奉

溝水右出焉。又東南流。右泄爲沙溝水也。其水又東南於野王城西。枝渠左水焉。以周城溉東逕野王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而北注沁水。朱溝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