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1132.pdf/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渠置玄兎郡於此。王莽之下句麗。水出遼山西南流逕遼陽縣。與大渠水會。水出北塞外。西南流逕至遼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

郡國志曰。縣故屬遼東。後入玄兎。其水西南流。故謂之為梁水也。小遼水又西南逕襄平縣為淡淵。晉永嘉三年涸。小遼水又逕襄平縣入大梁水

司馬宣王之平遼東也。斬公孫淵於斯水之上者也。西南至遼隧縣入于大遼水也。浿水出樂浪鏤方縣東南過于臨浿縣。東入于海。許慎云。浿

水出鏤方東入海。一曰出浿水縣。十三州志曰。浿水縣在樂浪東北。鏤方縣在郡東盖出其縣而逕鏤方也。昔燕人衛滿自浿水而至朝鮮。朝鮮

故箕子國也。箕子教民以義。田織信厚。約以八法。而下知禁。遂成禮俗。戰國時滿乃王之都。王險城地方數千里。至其孫右渠。漢武帝元封二年。遣

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討右渠。破渠于浿水。遂滅之。若浿水東流無渡浿之理。其地今高勾麗之國治。余訪蕃使言城在浿水之陽。其水西流

逕故樂浪朝鮮縣。即樂浪郡治。漢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池縣入海。人漢興以朝鮮為逺循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考之今古。

於事差謬。盖經悮證也。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東與丹水合。水出西

北竹山。東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尸水注之。水北出發尸山。南流入洛。洛水又東得乳水。水北出良餘山南。南注于洛。水又東會于龍餘之水。水出

蟲尾之山。東流入洛水。又東至陽虛山。合玄扈之水是也。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與讙舉為九山之次焉。故

山海經曰。此二山者洛間也。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其水逕于陽虛之下。山海經曰。又陽虛之山臨于玄扈之水。是為洛

汭也。河圖玉板曰。倉頡為帝南廵。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即於此水也。又東歴清池山險東合武里水。水南

出武里山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門水出焉。爾雅所謂洛别為波也。洛水又東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東北逕拒陽城西。而東北流入于洛。洛

水又東與獲水合。水南出獲興山。俗謂之備水也。東北逕獲興川。世名之為却川。東北流注于洛。洛水又東逕熊耳山北。禹貢所謂導洛。自熊耳。愽

物至曰。洛出熊耳。盖開其源者是也。東北過盧氏縣南。洛水逕島渠關北。島渠水出南島渠山。即荀渠山也。其水一源兩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

屈而東。北入於洛。山海經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疑即是水也。荀渠盖熊耳之殊稱。若大行之歸山也。故地說曰。熊耳之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