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2274.pdf/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量。音良。三方同惡。勢據上流。三方。謂荆雍江。沈慶之甚練軍事。柳元景宗慤屢嘗立功。沈慶之嘗與蕭城同在碻磝。柳元景討蠻。出關陝皆有功。宗

慤有平林邑之功。又有討蠻之功。故斌皆憚之。形勢如此。實非小敵。唯宜及人情未離。尚可决力一戰端坐臺城。何由得乆今主相咸無戰意。豈非

天也。弑逆事起。蕭斌以當僚之舊。逼於兇威。遂為同惡。其心慚負天地。無所自容。唯欲幸一戰之勝。相與苟活。今劭不肯逆戰。斌知必敗。故歸之天。

相。息亮翻。劭不聽。或勸保石頭城。劭曰。昔人所以固石頭城者俟諸侯勤王耳。我若守此。誰當見救。唯應力戰决之。不然不克。日日自出行軍慰勞

將士。行。下孟翻。勞。力到翻。親督都水治船艦。都水。漢官。處處有之。前漢屬水衛都尉。復漢屬少府。其後分屬郡閔。晋屬大司襄。治。直之翻。壬子焚淮

南岸室屋。淮内船舫。悉驅民家度水北秦淮水之北也。立子偉之為皇太子。以始興王濬妃父褚湛之為丹陽尹。湛之。裕之之兄子也。褚裕之。見一

百十卷晉安帝義熈六年。濬為侍中。中書監司徒。録尚書六條事。加南平王鑠開府儀同三司。以南兖州刺史建平王宏為江州刺史。欲以代武陵

王。太尉司馬龐秀之。自石頭先衆南奔。人情由是大震。劭委龐秀之以掌軍隊。秀之先奔南軍。故人情大震。先。息為翻。以營道侯義綦為湘州刺史

檀和之為雍州刺史。欲以代職質。雍。於用翻。癸丑。武陵王軍于鵲頭。鵲頭。在宣城郡界。左傳。楚以諸侯伐吳。吳敗之于鵲岸。唐志。宣州南陵縣有鵲

頭鎮兵。蓋其地在鵲洲之頭。宣城太守王僧達。得武陵王檄。未知所從客說之曰。方今舋逆滔天。說。輸芮翻。舋。許覲翻。古今未有。為君計。莫若承義

師之檄。移告傍郡。苟在有心。誰不響應。謂凡有人心者。皆若響之應聲。此上策也。如其不能。可躬帥向義之徒。帥。讀曰率。詳擇水陸之便。致身南歸。

亦其次也。僧達乃自候道南奔。候道。伺候邊上警急之道也。今沿路列置烽臺者。即候道。逢武陵王於鵲頭。王即以為長史。僧達。弘之子也。王弘。歷

事武文。位任隆重。王初發尋陽。沈慶之謂人曰。王僧達必來赴義。人問其故。慶之曰。吾見其在先帝前議論開張。意向明决。以此言之。其至必也。王

氏江南冠族。僧達又名公之子也。沈慶之於建義之初。欲致之以為民望耳。柳元景以舟艦不堅憚於水戰。乃倍道兼行。丙辰。至江寜步上。江寜縣

臨江渚。晉咸和之後。以江外無事。於南浦置江寜縣。宋白曰。江寜縣。本秣陵之地。晉置江寜縣。在今縣南七十里。故城存焉。隋開皇十年移於冶城。

按宋白所謂今縣。乃天祐十四年楊氏所置縣也。艦。户黯翻。上。時掌翻。使薛安都帥鐵騎曜兵於淮上。秦淮之上也。移書朝士。為陳逆順。朝。直遑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