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2929.pdf/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應之。明日又聞某處聚糧即又發兵而應之是惑於聞聽而常制命於敵矣臣願異時邊警有急當先料之於心。無或輕出號令則失謨鮮矣

議指揮諸軍號令出於一則令嚴而事有所濟使臣行事於外而朝廷異論於内。則上下觀望鮮能成事也議固結人心臣嘗謂方天下無

事之時。君臣上下之分其勢足以相維雖人君不能修治其身及繩正其左右以失天下之心其爲禍也尚遲。乃若艱難多故。敵情不測。人心易怨

君人者儻有差失。禍亂不旋踵而作矣。大勢一去。不可復合。無以微而忽之幸也。議名器。論者曰方今名器猥濫。宜有以更張而貴重之此意

誠是也。然臣嘗觀漢髙祖有天下起於匹夫。分土列爵。以收天下之豪俊。而卒成帝業其後光武中興布衣之交。並列三公小大功臣以千百計豈

有他哉定天下之大難救百姓之塗炭非有以振動皷作之。未易得其死力也夫賞幸予私徇情納賄此可爲名器之濫。至於激厲將士揔攬英豪

寧失之過方今逆豫盗有中原神人共憤彼方且假吾爵禄以欺詐其下。在我者當如何耶。議分别邪正方今士大夫之賢者莫不欲主張清

議。發明正道。以爲萬世人臣之戒。誠以有天下國家要在夫得人以維持之故忠義大節不可不明。苟使持禄保身隨時俯仰者得行其志。則馮道

之徒復見於後日矣豈人主之利耶然臣嘗謂天下自有要道隨時舉措則盡得天下之心而致治不難也且圍城之役明受之變當時從邦昌而

爲侍從徇苗傳而有所施爲。其罪固大厥後乃繼踵作相持握化權果何以勸忠義示風俗耶若夫論者必欲正其罪而暴白之則又失中矣何者

士大夫之不能死節義則無所不爲而死者人之所甚難未可人人而責之也今正名其罪則有過者無以自新非其本心者無以自見附僞之人

知其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將與我爲死敵矣非國家之善計也臣願陛下戒忠義之不可不勸思有以發揚而榮顯其身至於不幸而得罪於名教

則亦優容涵覆特逺而去之不委以心腹之任。則取天下。定國家明教化之術盡於此矣議彈撃自昔爲臺諫之臣者通曉古今深明治道其

弛張獻替莫不以天下國家爲念嘗考其所言輕重緩急皆有條理於姦人之有才者則必力排而極詆之惟恐其言之不切論之不詳。非有心於

甚惡之也。謂不如是則彼之姦計得以行彼之才術得以施將爲天下國家之害矣至於人材平下政事差失。姑撃之使退未嘗以陰昧之事切切

然深指之使其人幸而悔悟尚可以爲朝廷之用不爲無補也乃若宗工巨儒。功在社稷則初不以末節細故而輕議其失蓋欲使四夷八蠻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