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3874.pdf/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如明極而大成。濡如互體見坎。易中坎稱濡言以剛文與柔文相間。下卦俱得其正與二四互相光飾有潤澤之義也永貞吉二與四。非已之

應貴在乆常正固則得吉也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陵者迫也君子體而用之處事當以雍容和緩從容而不迫也。胡震衍義九三。賁如濡

如止終莫之陵也剛柔相賁。相與潤色以成其文。所謂賁如濡如也。六二六四柔之正也九三剛之正也。相比而相賁也然三與二四非正應。故戒

以常永貞正則吉也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君子於正道无少玷瑕。則誰敢侮之夫英華之絢麗。而本根之不植。則其英華不能秀也。丹青之錯陳。

素地之不先。則其丹青无所施也。文彩之相賁。而正道之不常。則其相賁也易至於陵慢今九三文飾之盛至於濡如。不徒威儀容節。得其冝而潤

澤也。雖言辭議論皆有潤色之文焉。不徒立身行已。得其賁而潤澤也。雖應事接物皆有潤澤之文焉。不唯施之一身得其潤澤而施之。天下國家。

皆得其賁而潤澤也。然有儀文之煥然者。必有正理之儀則。則不過乎正也。象曰。終莫之陵也。大抵有華无實。人所侮也。有聲无情。人之侮也。有濡

如之文。又有永貞之道。則誰敢陵之。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其所以為文章者。是亦性與天道之。發

爾孰謂文可以滅其質乎。三居文明之極。為二隂所濡。非正固則移其質。凶之道也。正固則二隂執能陵之。楊氏曰。賁如自飾也。濡如待物而後飾

者也。待人而飾。易為人所犯。必得永貞則吉。張清子集註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重溪曰。剛柔相賁相與潤色以成其文。此所謂賁如濡如

也六二六四柔之正也九三剛之正也。相比而相賁不失正道。則吉於賁矣。愚謂九三處文明之極。上无正應而下比六二。與之相賁。故曰賁如。

隂陽和洽。自然潤澤。故曰濡如詩云六轡沃若。亦取光潤之義。然三與六二。自足相賁以潤色之。若更溺於六四。則柔勝於剛。文過於質不可以乆

惟永乆其貞斯為吉也。陵者以上陵下也。三能以剛貞自守。則六四終莫進侵陵也。所引誠齋曰。潘氏曰節齊曰見前僞萬里傳。楊瀛四尚易。通明

一桂纂註胡一桂纂註蔡氏曰陵侮也三能永貞。則二柔雖比已而濡如然終莫之陵侮而不至䧟溺也趙珪解九三賁如濡如止終莫之陵也三

處二四之問。為二柔所賁濡如潤澤有光輝之貌然二與四。皆非正應以相比而相賁。其賁不繼不能行矣。戒以永乆貞固如此則吉。象云終莫之

陵。若所賁有替而不繼剛為人所陵慢。如永貞得吉。是終莫有陵之者矣。陳應潤史變易緼九三賁如濡如。止終莫之陵也。濡。滯也。孟子曰是何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