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永樂大典15142.pdf/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佞諛之說也。如婁敬挽輅而至洛陽。若非虞將軍見引。不能施其說。然則未免齊人之口也。東深讀易篇上六引兊。上六為兊之主。以陰居說之極

在五之上。欲牽引五而為說。以所居得正。故可以無凶。然其道未為光大也。或曰。上六說之極。欲牽引六三之類而升上也。丁易東象義成兌之主。

陰居說。極。下引六三以說于九五之陽者也。九五既為之戒。此爻不言凶者。陰求說于陽。亦有聽命於陽之象。故不言凶。以象言之。三互巽繩上

伏。艮手以手引繩之象。此爻以陰引陰。求說於陽者也。陳普解兊。說也。柔而中實也。非中實。則為謟媚之說。非說之正矣。亨利貞。皆中實也。

中實則為亨通而利也。貞即實也。實則其說正也。說。而不正。則在下為小人妾婦之媚。在上為妄說能愛。無所性而利矣。初九和兊。和者合理得宜

之謂。陽剛守正。說而不戾於道者也。吉。說之善也。九二孚兊。與五外似相不應。而中實足以信之。吉。上下之交。唯心而已。悔亡。不應為悔。以孚故亡。

象曰。孚兊之吉。信志也。說而志在於道。故上下信而不疑。九四商。兊未寧。上陽下陰。剛柔善惡甚明。而以剛居棄。從邊不决。故商充所從而未

定。介疾有喜。介然用其剛。以為已疾而棄絶之。以從陽。則一日而疾愈矣。凡陰邪之染之累。皆為疾。四於善惡本明。但為欲。所牽。而未能克介者。

但欲致其克已復禮之勇而已。善惡之辦不待教也。九五孚于剥。剥上也。陰者。剥陽者也。五之勢有背。四而向之之意。是其心為所惑。外不忘陽剛。

而内之實情在於上也。有厲。此即舜禹之惟危。以禮制之。猶可保也。五陽剛中正。而有此惑。小人女寵之易近難逺也。然猶賴其有守。終能自制而不

至於溺耳。上六引兊。重卦之極。而說不已。是引之使長。而迷於憂患思慮者也。陰柔之常為陽剛者。當以為戒爾。故不言吉凶。吳澄纂言上六上之

畫得六。為兊之履。引兊象也。說至於上可以已矣。樂不可極也。陰葉但知以說為事。於說之終。乂引而長之。豈君子之說。哉。六畫俱九六。為兊之

艮。俞琰集說上六引兊。上六兊之主。交居兊之終。說極則可以已矣。九五引之。遂恣其所說而不已。與萃六五引吉之引同。彼引於上。此引於下也。

胡炳文通凡陰爻稱引。萃六二引吉。引下而升也。故吉。兊上六引二陽而說。引之者。將以剥之也。五言有厲。上不言凶可知矣。或曰兊為口舌。六又

之辭簡抑。以滕口說為戒歟。董眞卿會通毛氏曰。所以為兊者。三與上也。三為内卦。故曰來。上為外卦。故曰引。雙湖先生曰。如毛氏說則三之來

兊。是欲來上六以為說。上之引兊。是欲引六三以為說也。横渠漢上誠齋皆作引六三之小人。以為各從其類。亦通。齊履謙本說既極而伸之之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