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15955.pdf/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於情而遂於命也。故有情有命者莫不資焉䟽。所言聖者。更無他義也。通有物之情。順自然之命。故謂之聖。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

忘樂而樂足。非張而後備。䟽。天機自然之樞機。五者五蔵也。言五蔵各有主司。故謂之官夫目視耳聴。手把脚行。布網轉丸飛空走地非由彷效。

禀之造物。豈措意而後能為故五蔵職司。素分備足。天樂之美。其在兹也。無言而心恱。心恱在適。不在言也。䟽。體此天和。非由措意。故心靈適恱

而妙絶名言也。故有焱氏為之頌曰。聴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汝欲德之。而無接焉。而故惑也。此乃無樂之樂。樂之至也。

䟽。焱氏。神農也。美此至樂。為之章頌。大音希聲。故聴之不誾。大象無形。視之不見。道無不在。故充滿天地二儀。大無不包。故囊括六極六極。六合也。

假欲留音聽之。亦不以耳根承接。是故體兹至樂。理趣幽㣲。心無分别。事同愚惑也。口義。無怠不已也。自然之命。即自然之理也若混逐叢生

者。如萬物之叢生。而混同相追逐也。林樂。林然而樂。言林林揔揔。無非樂也。而不見其形。布散揮動而不容力以牽曳。幽昏而不可聞。變動而無方

所。其所居乃在窈窈㝠㝠。不可窮極。不可窺測之地。非生非死。非華非實。行流散徙。言不定也。不主常聲。即不王故常也。世人至此疑而不曉。乃以

問於聖人。稽。考也。問之意也。達於情者。建於實理也。遂於命者。極於自然也。身之五官皆備。而天機不動。謂耳目手足雖具。而見聞動作。皆不自知

此。則得其自然之樂。故曰天樂。楞嚴經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天機不張。五官皆備之意也。無言而心恱。謂其恱樂。有不容言者。汝於此雖欲聴

之。而無所接。所以感也。到此又撰出一頃。此乃文字細繹之妙處。充滿天地。苞裹六極。即是塞乎天地。此頌四句。本無别意。添作一轉。便成節奏。此

是作文之法。樂也者。始於懼。懼故祟。懼然悚聴故是崇耳。未大和也。䟽。以下重釋三奏三聴之意。結成至樂之道。初閻至樂。未悟太和心。生心悚

懼不能放釋。是故禍祟之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迹稍减也。䟽。𠕂聞之後情意稍悟。欲懼心怠退。其迹遁减也。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

載而與之俱也。以無知為愚。愚乃至也。䟽。最後聞樂。靈府淳和。心無分别。有同闇惑。蕩蕩默默。類彼愚還。不怠不懼。雅符真道。既而運載無心。與

物俱至也。口義。前言懼怠惑。未見其意。到歸結處。方說愚而可以入道。這。轉尤妙。蓋言人之求道。須經厯如此境界。方有進步處祟。森𠁊之意。

怠而遁。是欲罷不能之時。惑而愚。是意識俱亡。六用不行之時。看此三節。便似禪家作用。其間說樂。雖作三叚。亦無大分别。。但皷舞其言而已。息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