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32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者悉去之,而以近南極者補之,得渾天之全圖焉。學 者欲識星,當從七政始。七政別於恆星約有三,緣恆 星多閃爍,七政否,恆星彼此有定距,未嘗自為那移; 七政總無定距,亦無合轍之行。恆星一仰視間,恍若 深邃。《七政》目之如近,且各易為辨別。如金星隨太陽 前後出沒,最遠為四十八度,體大而光異,他星晝或 可見;木星次之,色雖同,體與光少殺,距日遠近無限; 火星小而暗紅,煜煜顫動,與金木體色各別。土星體 與火等,色青而光滯,行動最遲;水星光耀似金星,色 稍紅,體質獨小,更近太陽前後焉。

恆星大小凡六等。《積氣易識》,以色論,有黃如北河,白 如狼星,紅如心宿大星,青如老人星。以光論,有盛如 五車,微如虛宿,中等如畢宿大星。或以芒角閃爍論, 有閃多如南河,閃少如軒轅大星;中等如左肩,如玉 井大星;以形象論,如南北斗,其象似斗,《貫索》得圓形, 天津似弓,勾陳大星。今當北極體雖小,周無他星可比;總 之,各依本象、本度圖之球上,與天體脗合焉。

地球

地球倣地之原形,必為圓面儀,其得大圈與天球同。 惟黃道地上無定處,故可不用。夫天球因二十八宿, 而以南北引圈線過各宿距星,則地球亦因子午線 有先後以引其圈。乃東西任距十度或十五度,而南 北各作小圈,與赤道為平行,以顯南北之距焉。《古西 士紀》東西地經一百八十度,極西為福島,極東為《日 本紀》,南北地緯約八十度。極南為利未亞月山,極北 為都力。乃謂大地總當一島,在北水海、南印度海及 大東與大西洋之中,此外似無地矣。今則不然,三百 年以來,漂海者恆繞利未亞之渾洲至過。其赤道極 南之地為大浪山,距赤道外三十五度;復繞北至新 增辣,距赤道內七十八度。又徑過日本,東西繞地一 周,尋得「新洲」南北各大塊,中以「小峽」接連,總較古所 識「東西地」約等。雖南極下,未及登岸,不詳其內境;然 順濱而行,似亦無所不經矣。

天,設圈有大小,每圈俱分為三百六十度,則凡數等, 而圈之大小、度之廣狹因之。乃地亦依此為則。故地 上依六圈行,則凡度相應之里數等。依小圈亦有廣 狹。如距赤道四十度,平行圈下之里數,較赤道正下 之里數必少,若距六十、七十等之平行圈尤少,則求 地周里數若干,以大圈為準。而左右小圈,惟以距中 遠近,推相當之比例焉。里之長短,各國所用雖異,其 實終同。西國有十五里一度者,有十七里半又二十 二里又六十里者,古謂五百里應一度。波斯國算十 六里,阿辣比五十里,莫臥爾三十五里。印度以大牛 鳴聲所至為一里,不知一度應幾許牛鳴矣。至大明, 則約二百五十里為一度,周地總得九萬餘里,乃量。 里有定則,古今所同。如論古小里,「一百弓為一里,四 肘為一弓,二十四橫指為一肘,四橫麥粒為一指。」欲 以步求里,則應一百二十步為一里步。依《幾何法》,每 得五腳,一腳約十六橫指。

「西國人步行或漂海者」,累考南北直路,上一度下,所 應里數當如前。外以日景查對,如日輪占本圜若干, 其地面正應之下立豎晷,必無景。今使日在夏至全 徑為三十分,占本圜七百二十分之一,地面亦應大 圈七百二十分之一,立表無景。古查定同時無表景 之地,徑寬二百五十餘小里,故以二百五十乘七百 二十,得十八萬,即地周行之里數也。《大明輿地圖》以 方格限里數,查自順天府至應天府二千二百里,至 杭州府二千七百里,至南昌府三千里,至廣州府四 千八百里。因前後北極出地差度,乃求每度應里數 若干,如應天府較京師差八度,南昌差十一度。以二 百七十二里推一度,杭州差十度,則用二百七十里; 廣州差十七度,則用二百八十二里。所推里數略不 合者,或測極高未必確,而查豎晷,無景亦未必定。故 止以二百五十小里約計之可也。若折中多寡,以二 百七十里論,當得九萬七千二百,為地球一周之里 數。置零數不用,尚有九萬餘里。

渾天儀,不置五帶內中、末之四圈,而地球則異。是葢 居地不同處,多以其四圈為時變、天勢、地境異同之 界。先以日景分別之,在中帶內者,得兩日景。時射景 正北時射正南,在中末界間者,得單日景,必恆射北 或射南。在末界內者,得轉景,恆旋繞無定向是也。其 居中帶赤道下者,因得正天必見諸星出沒,晝夜皆 平,太陽去回兩過,其天頂每年有兩夏兩冬。一去一來故有 兩冬夏雖至冬不寒,樹不脫葉,居本帶邊。如夏至下者, 以北極圈為恆見,反以南極為「不見之界」,此二界間 之星。除在赤道下者得見與不見之異,晝夜為不平。太陽惟 在夏至,則過天頂,餘皆偏南,總得一冬一夏。居中末 帶間者,最得斜天,經星恆多不沒,晝夜愈不平。太陽 恆偏南,其二至一冬一夏為定。然居本帶之北者,得 自北極至夏至圈之星恆不沒。日躔夏至,乃得晝長 十二大時。躔冬至反得夜長十二大時。晝夜甚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