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壬午,月犯左角。丁亥,犯斗天府。九月甲申,犯牛。十 一月己丑,犯畢距星。辛卯,犯東井。庚子,犯氐距星。」 又按志:「七月乙巳,熒惑犯東井。九月甲午,犯輿鬼。」 又按志:七「月丙戌,太白犯左執法。」 又按《志》,「三月乙 未,星出大角,如太白,西南速行,至濁沒。庚午,星出文 昌,如太白,向北速行,入濁,青白色,有尾跡,明燭地。」「六 月丁巳,星出營室,大如杯,光燭地,有聲,北行至王良 沒。」「七月癸巳,星出昴,至參沒。」「九月辛巳,星出王良,如 太白,東北速行,入濁。乙巳,星出南河,如太白,東北」速 行,沒於「輿鬼側。」
按《遵堯錄》:「慶曆六年,帝謂輔臣曰:『比臣僚有言星變 者,且國家雖無天異,亦當自修警,況因讁見者乎?夫 天之譴告人君,使懼而修德,亦由人主知臣下之過 失,示以戒敕,使得自新,則不陷於咎惡,此天心之仁 也,敢不祗畏奉承之』!」
慶曆七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七年七月己卯, 月犯氐。八月壬戌,犯畢大星。乙丑,犯東井。」 又按志: 「正月壬寅,熒惑犯諸侯。三月丁亥,犯鬼積尸。」「六月庚 申,熒惑犯左執法。」 又按《志》:「六月庚申,填星犯建。」 又按志:「四月己酉,星出營室東北,速行入濁。戊辰,星 出郎位,如太白,至梗河沒,有尾跡,明燭地。」「六月己巳, 星出天田」,赤黃色,有尾跡,西南緩行,至折威沒。戊辰, 星出尾,西南速行,入濁。九月乙亥,星出河鼓,入天市 垣,至宗人沒。戊寅,星出天苑,如太白,南行至天園沒, 有尾跡,明燭地。庚辰,星出東井,沒於狼。丙戌,星出北 落師門,西南緩行,至濁沒。十二月癸亥,星出五車,赤 黃色,西北速行,至天船沒。
慶曆八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天文志》:「八年二月癸酉, 月犯畢。六月己丑又犯。十一月丙午,掩畢。」 又按《志》: 「八月辛未,熒惑犯鬼積尸。」 又按志:「閏正月丙寅,太 白犯昴。二月丁酉,犯五車東南星。六月庚辰,犯東井。 八月庚午,犯軒轅大星。」 又按志:「正月乙酉,星出天 廁側,西南速行入濁,有尾跡,明燭地。丁酉,星出柳,直 南速行入」濁。二月乙酉,星出文昌,青白色,東北速行, 至濁沒。四月己巳,星出奎,如太白,東北速行,至婁沒。 五月壬寅,星出氐,如太白,向西南速行,入濁沒。戊午, 星出房,色赤黃,東南入濁。六月戊寅,星出北,落師門, 西南速行,沒於濁。己卯,星出北斗,至郎位沒,有尾跡, 明燭地。癸巳,星出天津,至紫宮西垣沒。七月庚申,星 出《七公》,如太白,西北速行,入濁沒。八月乙亥,星出天 市,西南速行,入濁,有尾跡,色赤黃。是夜,星出東壁,赤 黃色,東北速行,至濁沒。九月壬寅,星出天倉,如太白, 東北速行,至胃沒。甲子,星出天苑,西南速行,入濁沒。 十月乙酉,星出《匏瓜》,如太白,向東速行,至天津沒。十 二月乙丑,星出南河,如太白,東南行,至弧矢沒。己丑, 星出天市垣,東南行,至濁沒。
皇祐元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皇祐元年九月戊午,太白犯南斗。」
按《天文志》。「七月丙午,月犯歲星 。」 又按《志》。二月戊
「辰,月掩畢。五月庚子,犯太微上相。癸卯,入氐。七月戊 戌,犯氐。九月丙午,犯畢。十一月辛丑掩畢。十二月戊 辰,犯畢。」 又按《志》:「五月甲辰,熒惑犯右執法。」 又按 《志》:「九月戊戌,太白犯斗天相。」 又按《志》:「二月丁卯,彗 出虛,晨見東方,西南指,歷紫微至婁,凡一百一十四 日而沒。」 又按《志》:「三月庚子,星出軫西南,速行,沒於 翼。四月辛」巳,星出織女,向南速行,入天市垣,至宗人 沒,明燭地。甲申,星出心,如太白,東南速行,入濁。六月 丙寅,星出紫宮鉤陳側,如太白,北行入濁。己巳,星出 匏瓜,赤黃,有尾跡,向南速行,至建星沒。丁丑,星出造 父,如太白,向西南速行,至天棓沒,有尾跡,明燭地。九 月壬子,星出閣道,東南速行,至婁沒,有尾跡,明燭地。 十一月癸巳,星出文昌,向東速行,至五車沒,有尾跡, 明燭地。十二月乙丑,星出亢,赤黃色,向東北緩行,至 天市垣西沒。丁酉,星出文昌,向北速行,沒於北辰側。 皇祐二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二年三月丁酉,月犯軒轅大星。」「六 月壬申,月犯填星。癸未,熒惑入輿鬼,犯積尸。」十月庚 午,熒惑犯太微上將。 按《天文志》:「六月壬申,月犯填 星。」 又按志:「三月丁酉,月犯軒轅大星。八月庚申,入 氐。壬申入東井。十一月丙申,犯畢。己酉入氐。十二月 辛卯,犯畢大星。」 又按志:「八月庚申,熒惑入鬼犯積 尸。十月庚午,犯太微上將。」「閏十一月丙辰,犯太微東 上相。」 又按《志》:四月癸未,星出氐,赤黃色,南東速行, 至心沒,有尾跡,明燭地。五月乙巳,星出貫索,向東速 行,至女床沒。七月己丑,星出奎,赤黃色,西南緩行,沒 於營室側。九月辛卯,星出織女,如太白,向西速行,入 濁沒。十二月丁未,星出庫樓,如太白,赤黃色,至翼沒。 皇祐三年,星變。
按《宋史仁宗本紀》,三年四月丙申,太白晝見。 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