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44 (1700-1725).djvu/1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處而出也。當暑而寒,當寒而暑,必為惡歲也;人主當 喜而怒,當怒而喜,必為亂世矣。是故人主之大守,在 於謹藏而禁內,使好惡喜怒必當義乃出,若煖凊寒 暑之必當其時乃發也。

王充論衡

《寒溫篇》

說寒溫者,曰:「人君喜則溫,怒則寒。」何則?喜怒發於胸 中,然後行出於外,外成賞罰。賞罰喜怒之效,故寒溫 渥盛,凋物傷人。夫寒溫之代至也,在數日之間,人君 未必有喜怒之氣發胸中,然後渥盛於外。見外寒溫, 則知胸中之氣也。當人君喜怒之時,胸中之氣未必 更寒溫也。胸中之氣,何以異於境內之氣?胸中之氣, 不為喜怒變,境內寒溫,何所生起?六國之時,秦漢之 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國有相攻之怒,將有相勝之 志。夫有相殺之氣,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太平之世, 唐虞之時,政得民安,人君常喜絃歌鼓舞,比屋而有, 當時天下未必常溫也。豈喜怒之氣為小發不為大 動邪?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夫近水則寒,近火則 溫,遠之漸微。何則?氣之所加,遠近有差也。《成事》火位 在南,水位在北,北邊則寒,南極則熱。火之在爐,水之 在溝,氣之在軀,其實一也。當人君喜怒之時,寒溫之 氣,閨門宜甚,境外宜微。今按:寒溫外內均等,殆非人 君喜怒之所致,世儒說稱,妄處之也。王者之變在天 下,諸侯之變在境內,卿大夫之變在其位,庶人之變 在其家。夫家人之能致變,則喜怒亦能致氣,父子相 怒,夫妻相督。若當怒反喜,縱過飾非,一室之中,宜有 寒溫。由此言之,變非喜怒所生明矣。或曰:「以類相招 致也。喜者和溫,和溫賞賜,陽道施予,陽氣溫,故溫氣 應之。怒者慍恚,慍恚誅殺,陰道肅殺,陰氣寒,故寒氣 應之。」虎嘯而谷風至,龍興而景雲起,同氣共類,動相 招致。故曰:「以形逐影,以龍致雨。」雨應龍而來,影應形 而去,天地之性,自然之道也。秋冬斷刑,小獄微原,大 辟盛寒,寒隨刑至,相招審矣。夫比寒溫於風雲,齊喜 怒於龍虎,同氣共類,動相招致可矣。虎嘯之時,風從 谷中起;龍興之時,雲起百里內。他谷異境,無有風雲。 今寒溫之變,並時皆然。百里用刑,千里皆寒,殆非其 驗。齊魯接境,賞罰同時設。齊賞魯罰,所致宜殊。當時 可齊國溫,魯地寒乎?案前世用刑者,蚩尢亡秦甚矣。 蚩尢之民,湎湎紛紛;亡秦之路,赤衣比肩。當時天下 未必常寒也。帝都之市,屠殺牛羊,日以百數,刑人殺 牲,皆有賊心。帝都之市,氣「不能寒。」或曰:「人貴於物,唯 人動氣。」夫用刑者動氣乎?用受刑者為變也。如用刑 者,刑人殺禽,同一心也。如用受刑者,人禽皆物也。俱 為萬物,百賤不能當一貴乎?或曰:「唯人君動氣,眾庶 不能。」夫氣感必須人君,世何稱於鄒衍?鄒衍匹夫,一 人感氣,世又然之。刑一人而氣輒寒,生一人而氣輒 溫乎?赦令四下,萬刑並除,當時歲月之氣不溫。往年 萬戶失火,煙焱參天,河決千里,四望無垠。火與溫氣 同,水與寒氣類,失火河決之時,不寒不溫。然則寒溫 之至,殆非政治所致。然而寒溫之至,遭與賞罰同時, 變復之家,因緣名之矣。春溫、夏暑、秋涼、冬寒,人君無 事,四時自然。夫四時非政所為,而謂寒溫獨應「政治。 正月之始,正月之後,立春之際,百刑皆斷,囹圄空虛。 然而一寒一溫,當其寒也,何刑所斷?當其溫也,何賞 所施?」由此言之,寒溫天地節氣,非人所為明矣。人有 寒溫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遭風逢氣,身生寒溫,變 操易行,寒溫不除。夫身近而猶不能變除其疾,國邑 遠矣,安能調和其氣?人中於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 轉為溫疾,吞發汗之丸而應愈。燕有寒谷,不生五穀。 鄒衍吹律,「寒谷可種。」燕人種黍其中,號曰「黍谷。」如審 有之,寒溫之災,復以吹律之事,調和其氣,變政易行, 何能滅除?是故寒溫之疾,非藥不愈;黍谷之氣,非律 不調。堯遭洪水,使禹治之寒溫與堯之洪水,同一實 也。堯不變政易行,知夫洪水非政行所致,洪水非政 行所致,亦知寒溫非政治所招。或難曰:「《洪範》庶徵,曰 『急恆寒若,舒恆燠若,若順燠溫恆』」,常也。人君急則常 寒順之,舒則常溫順之,寒溫應急舒,謂之非政,如何? 夫豈謂急不寒,舒不溫哉?人君急舒而寒溫遞至,偶 適自然,若故相應,猶卜之得兆,筮之得數也。人謂天 地應令問,其實適然。夫寒溫之應急舒,猶兆數之應 令問也。外若相應,其實偶然。何以驗之?夫天道自然, 自然無為,二令參偶,遭適逢會,人事始作,天氣已有, 故曰「道也。」使應政事是有,非自然也。《易》京氏布六十 四卦於一歲中,六日七分,一卦用事。卦有陰陽,氣有 升降,陽升則溫,陰升則寒。由此言之,寒溫隨卦而至, 不應政治也。案《易》無妄之應,水旱之至,自有期節,百 災萬變,殆同一曲。變復之家,疑且失實,何以為疑?夫 大人與天地合德,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洪 範》曰:「急恆寒若,舒恆燠若。」如《洪範》之言,天氣隨人易 徙,當先天而天不違耳,何故復言後天而奉天時乎? 後者天已寒溫於前,「而人賞罰於後也。」由此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