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4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如舊制。」

有虞氏

帝舜始分天下為十二州

按:《書經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孔傳肇,始也。禹治水之後,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為州之鎮。有流川則深之,使通利。正義曰:《禹貢》治水之時,猶為九州,今始為十二州,知禹治水之後也。禹之治水,通鯀九載,為作十有三載,則舜攝位元年,九州始畢,當是二年之後,以境界太遠,始別置之。知分冀州為幽州、并州者,以王者廢置,理必相沿。《周禮職方氏》九州之名,有幽、并,無徐、梁。周立州名,必因於古,知舜時當有幽、并。《職方》幽、并山川,於《禹貢》皆冀州之域,知分冀州之域為之也。《爾雅釋地》九州之名,於《禹貢》無梁、青而有幽、營,云「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孫炎以《爾雅》之文與《職方》《禹貢》並皆不同,疑是殷制,則營州亦有所因,知舜時亦有營州,齊即青州之地,知分青州為之,於此居攝之時,始置十有二州,蓋終舜之世常然。宣三年《左傳》云:「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則禹登王位,還置九州,其名蓋如《禹貢》,其境界不可知也。《釋詁》云:「冢,大也。」舍人曰:「冢,封之大也。」定四年《左傳》云:「封豕,長蛇相對。」是封為大也。《周禮職方氏》每州皆云其山鎮曰某山。州內雖有多山,取其最高大者以為其州之鎮,特舉其名,是殊大之也。其有川,無大無小,皆當深之,故云「濬川。」蔡註肇,始也。十二州,冀、兗、青、徐、幽、并、營、荊、梁、豫、揚、雍也。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地廣,始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巫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之東北遼東等處為營州,而冀州止有河內之地,今河東一路是也。封,表也。封十二山者,每州封表一山,以為一州之鎮,如《職方氏》言揚州,其山鎮曰會稽之類。「濬川,濬道」,十有二州之川也。然舜既分十有二州,而至商時又但言「九圍」、「九有」,《周禮職方氏》亦止列為九州,有揚、荊、豫、青、冀、雍、幽、冀、并而無徐、梁、營也。則是為十二州。蓋不甚久,不知其自何時復合為九也。大全新安陳氏曰:「舜即位,初咨十有二牧,後又曰州十有二師,則終舜之世,分九州為十二州,禹又并為九州,有《左傳》可證。昔夏之方有德也,貢金九牧。」劉氏曰:「帝都冀州,冀州北接北狄,而其域大於九州,分冀為幽、并,以此二州捍狄,使不得接畿甸,所以壯帝畿之翊衛,而禦外夷之輕侮也。」

按《通典》,舜攝帝位,分為十二州。《虞書》云「肇十有二州」 是也。

雍荊河梁冀幽并青營徐兗,揚。

禹復天下為九州

按《書經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蔡註敷,分也,分別土地,以為九州也。奠,定也,定高山大川,以別州境也,若兗之濟、河,青之海、岱是也。方洪水橫流,不辨區域,禹分九州之地,隨山之勢,相其便宜,斬木通道以治之,又定其山之高者,與其川之大者,以為之紀綱。此三者,禹治水之要。大全曾氏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州』。」其來久矣。洪水湮沒,禹治水,復分別之。舜即位,分為十二州,分冀東為并,東北為幽,分青之東北為營;至商,又但言九圍九有。《爾雅》九州有幽、營而無青、梁,其商制歟?《周禮職方氏》有幽、并而無徐、梁、營則周制也。

冀州。

蔡註冀州,帝都之地,三面距河,兗河之西,雍河之東,豫河之北,《周禮職方》「河內曰冀州」是也。八州皆言疆界,而冀不言者,以餘州所至可見。晁氏曰:「亦所以尊京師,示王者無外之意。」大全《成氏百家》曰:「冀三面距河,河自積石東北流入中國,則折而南流,雍州在其西,故曰西河;至華陰折而東流,豫州在其南,故曰南河;至大伾又折而東北流,兗州在其東,故曰東河。以三州考之,則冀州在東河之西,西河之東,南河之北,此冀州境也。冀地最廣,兗最狹,冀今河東、河北皆在焉,居天下四分之一。」舜分為「幽、并、幽州,燕、薊、幽、涿、朔、莫等州,是其域也。并州,太原、澤、潞、晉、代、汾、絳等州,是其域也。」武夷熊氏曰:「冀州北距長城,依山為塞,即北狄之境。玁狁、匈奴、突厥、契丹,皆居其地。有天下者,定都建邑長安洛陽之外,此亦一會也。」

濟、河惟《兗州》。

蔡註兗州之域,東南據濟,西北距河。蘇氏曰:「河、濟之間,相去不遠。兗州之境,東南跨濟,非止於濟也。」愚謂河昔北流,兗州之境,北盡碣石、河右之地。後碣石之地淪入於海,河益徙而南,濟、河之間始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