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5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盱眙

東陽

高山

贊其

潘旌

高郵

淮陵

司吾

下相

太康十年,以青州城陽郡之莒、姑幕、諸東武四縣屬 東莞。元康元年,分東海置蘭陵郡。七年,又分東莞置 東安郡,分臨淮置淮陵郡,以堂邑置堂邑郡。元帝渡 江之後,徐州所得惟半,乃僑置淮陽、陽平、濟陰、北濟 陰四郡。又琅邪國人隨帝過江者,置懷德縣及琅邪 郡以統之。是時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 人並僑立郡縣,以司牧之。割吳郡之海虞北境立郯 胊、利城、況其、原丘、西隰、襄賁七縣寄居曲阿。以江乘 置南東海、南琅邪、南東平、南蘭陵等郡。分武進立臨 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屬南徐州。又置頓丘郡,屬北徐 州。明帝又立南沛、南清河、南下邳、南東莞、南平昌、南 濟陰、南濮陽、南太平、南泰山、南濟陽、南魯等郡,以屬 徐、兗二州。初,或居江南,或居江北,或以兗州領州郄 鑒都督青兗二州諸軍事、兗州刺史,加領徐州刺史, 鎮廣陵。蘇峻平後,自廣陵還鎮京口。又於漢故九江 郡界置鍾離郡,屬南徐州。江北又僑立幽、冀、青、并四 州。穆帝時,移南東海七縣,出居京口。義熙七年,始分 淮北為北徐州,淮南但為徐州,統彭城、沛、下邳、蘭陵、 東莞、東安、琅邪、淮陽、陽平、濟陰、北濟陰十一郡。以盱 眙立盱眙郡,統考城、直瀆、陽城三縣。又分廣陵界置 海陵、山陽二郡。後又以幽、冀合徐州、青州,并合兗州。 荊州,按《禹貢》荊及衡陽之地。《周禮》正南曰荊州。《春秋 元命包》云:「軫星散為荊州。」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曰 警也,言南蠻數為寇逆,其人有道後服,無道先強,常 警備也。又云取名於荊山,六國時其地為楚。及秦取 楚鄢郢為南郡,又取巫中地為黔中郡,以楚之漢北 立南陽郡,滅楚之後分黔中為長沙郡。漢高祖分長 沙為桂陽郡,改黔中為武陵郡,分南郡為江夏郡。武 帝又分長沙為零陵郡,及置十三州,因舊名為荊州, 統南郡、南陽、零陵、桂陽、武陵、長沙、江夏七郡。後漢獻 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 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 江郡。及敗於赤壁,南郡以南屬吳。吳後遂與蜀分荊 州,於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為蜀,江夏、桂陽、長沙三 郡為吳,南陽、襄陽、南鄉三郡為魏,而荊州之名南北 雙立。蜀分南郡立宜都郡,劉備沒後,宜都、武陵、零陵、 南郡四郡之地,悉復屬吳。魏文帝以漢中遺黎立魏 興、新城二郡,明帝分新城立上庸郡。孫權分江夏立 武昌郡,又分蒼梧立臨賀郡,分長沙立衡陽、湘東二 郡。孫休分武陵立天門郡,分宜都立建平郡。孫皓分 零陵立始安郡,分桂陽立始興郡,又分零陵立邵陵 郡,分長沙立安成郡。《荊州》統「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 平、天門、長沙、零陵、桂陽、衡陽、湘東、邵陵、臨賀、始興、始 安十五郡」,其南陽、江夏、襄陽、南鄉、魏興、新城、上庸七 郡屬魏之荊州。及武帝平吳,分南郡為南平郡,分南 陽立義陽郡,改南鄉為順陽郡,又以始興、始安、臨賀 三郡屬廣州,以揚州之安成郡來屬州。統郡二十二, 縣一百六十七,戶三十五萬七千五百四十八。 江夏郡 漢置。統縣七,戶二萬四千。

安陸 橫尾山在東北,古之「陪尾山。」

雲「杜 」 ,故雲「子國。」

曲陵

平春

竟陵 章山在東北,古之「內方山。」

南新市

南郡 漢置。統縣十一,戶五萬五千。

江陵 故楚都

《編 》有《雲夢宮》。

當陽

華容

鄀 故鄀子國

枝江 故羅國

旌陽

州陵 ,楚嬖人州侯所邑。

監利

松滋

石首

襄陽郡 魏置。統縣八,戶二萬二千七百。

宜城 故鄾也

中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