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7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平輿 古沈子國,今沈亭是也,漢舊縣。

郾城 漢舊縣。又有古邵陵城,在今縣東,即齊桓公盟會之所。又有堂谿。又有漢定陵故城,在縣西北。又有漢西平縣故城,在今縣南。古征羌城在東南。

西平 古柏子國也,漢舊縣。

吳房 漢舊縣。古房子國。漢安城縣故城在今縣東南。

郎山 有郎陵山。漢郎陵縣在今縣西南。有道城,即道國也。

真陽 漢真陽縣。又漢新陽縣故城在西南。梁白狗城戍城在此。後魏將堯雄曰:「梁之北面重鎮也。」 新息 古息國,漢舊縣也。又有漢安陽縣故城,即春秋時江國也。

褒信 漢郾縣也

新蔡 古呂國。後蔡侯自下蔡徙都於此,故曰新蔡。漢鮦陽縣故城在北。又有葛陂,俗云「後漢費長房投竹化成龍處」 ,亦後漢舊陵縣也。

淮安郡 東至汝南郡二百七十里。南至漢東郡四 百里。西至南陽郡三百二十里。北至臨汝郡四百二 十里。東南到義陽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襄陽郡三 百二十里。西北到「臨汝郡魯山縣四百四十里。東北 到汝南郡吳房縣三百十九里。」去西京千四百八十 里,去東京六百四十里。戶四萬一千七百五十,口十 六萬三千四百九十

唐州春秋楚地。戰國時屬韓。秦漢並南陽郡地,後漢 亦然。晉屬南陽國。後魏置東荊州,西魏改為淮州,為 重鎮。隋改為顯州,煬帝改為淮安郡。大唐為唐州,或 為淮安郡。領縣七:

比陽 漢舊縣。後魏置殷州及陽城郡。方城山自比陽相比連百里,號曰「方城」 ,亦曰「長城。」 馬仁陂在縣北,溉田萬頃。

慈丘 後魏置江夏郡

方城 漢堵陽縣。西魏置襄邑郡。有方城山,一名「黃成山。」

湖陽 古之蓼國。前漢湖陽縣、後漢棘陽縣故城在今縣北。古謝國也。在棘水之陽。有唐子山,又曰「西唐山」 ,即漢高鳳所隱處。

平氏 漢舊縣

桐柏 因山為名,淮水所出。梁置華州及上川郡大木山,祖逖為荊河州刺史,藏家屬於此山。泌陽 漢舞陰縣故城在今縣北。有泌水。

南陽郡 東至淮安郡三百二十里。南至襄陽郡百 八十里。西至上洛郡六百四十八里。北至臨汝郡四

九十里。東南到淮安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武當郡

三百四十里。西北到弘農郡七百里。東北到淮安郡 四百五十里。去西京九百二十里,去東京六百七十 里。戶四萬二千七百五十,口十六萬六百七十。 鄧州本夏禹之國。春秋時申伯、鄧侯二國之地。戰國 屬韓,後沒于秦,封魏冉為穰侯,尋而屬楚。始皇平天 下,置南陽郡。兩漢因之。晉為南陽國及順陽、義陽二 郡之境。宋齊並為南陽郡。後魏置荊州,西魏為「重鎮。」 隋初,改為鄧州;煬帝初,為南陽、淯陽二郡地。大唐為 鄧州,或為南陽郡。領縣七:

穰 漢順陽故城在今縣西,亦後漢穰縣地。後魏馬圈鎮在縣北,蕭齊大將陳顯達攻圍不下,敗歸。亦漢涅陽縣地。又有六門。鉗盧陂並漢邵信臣所作,溉田三萬頃。又有漢朝陽縣故城,在今縣東南,今謂之「朝城。」

南陽 古申國。漢置范縣。縣南三十七里有小長安。又有漢仕衍縣,在今縣西。又有後漢淯陽縣故城,在渠水之陽。

向城 漢西鄂縣故城在今縣南。有魯陽關及魯陽山及青山。漢張衡墓亦在縣南,崔瑗作碑,見在。北重山在縣北,即是三鴉之第一。又北分嶺山,嶺北即三鴉之二鴉也。其第三鴉入臨汝郡魯山縣界。

「內鄉 於中」 ,即此地。本楚之丹邑。有丹水。淅水舊置淅郡,即漢淅縣,楚之白羽也。又有漢丹水縣故城,在今縣西南。《括地志》云:「戰國時張儀所言商於地。」 按《荊州圖》則云,「今縣東七里於村」 ,蓋昔所言商於也。

《菊潭 》有菊水,傍水居人飲此水多壽也。

新野 漢舊縣,或曰棘陽縣。有樊陂在西南。有光武臺、鄧晨宅。

臨湍 漢冠軍縣,霍去病所封。有湍水。

武當郡 東至南陽郡二百四十里。南至房陵郡二 百六十八里。西至康安郡七百里。北至南陽郡內鄉 縣二百六十里。東南到襄陽郡三百七十里。西南到 房陵郡三百六十里。西北到上洛郡上津縣石丹山 界三百里。東北到南陽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九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