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9 (1700-1725).djvu/1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通典》云:「自東晉成帝時,中原流民多南渡,遂於江、漢、 淮之間僑立州郡,以撫其民,中間併有廢置,離合非 一,不能詳制焉。」今大較以孝武大明八年為正,凡二 十二州:揚治建業,南徐治京口。

今鎮江丹徒縣

徐治《彭城,南,兗》治廣陵,兗治瑕。

今襲慶府瑕丘縣

南豫治歷陽,豫治汝南。

今蔡州汝陽縣

江治《尋陽》。

今江州

青治臨淄。

初治歷城,《今濟南府縣》,後治廣固,今青州《益都縣》,後移治。

《冀治》歷城司治義陽。

今信陽軍

荊治南郡。

今江陵府

郢治江夏,湘治臨湘。

今潭州

雍治襄陽,梁治南鄭,秦亦治南鄭,益治成都,寧治建 寧。

今姚州

廣治南海。

今廣州

交治龍編,越治臨鄣。

今廉州

郡凡二百三十八,縣千一百七十九。《宋志》:「江左又分 荊為湘,或離或合。凡有揚、荊、湘、江、梁、益、交、廣,其徐州 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宋分揚為南徐,徐為 南兗,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分荊為雍,分荊、湘為郢, 分荊為司,分廣為越,分青為冀,分梁為南北。秦太宗 初,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不守於鍾離。

今濠州縣

置徐州,淮陰。

今楚州縣

為北兗,而青、冀。治贛榆。

今海州東海縣

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故謂荊州為陝西。二州,戶口居 江南之半,揚州為根本,委荊州以閫外。李忠定曰:「六 朝能保守江左,以強兵巨鎮盡在淮南、荊襄間。」

杜佑曰:「宋孝武改更舊制,國吏不得稱臣,自茲以還,建侯日削。」

齊二十三州

《通典》:「齊青治胊山。」

今海州縣

冀治漣口。

今泗州漣水縣

豫治壽春,北兗治淮陰,北徐治鍾離,又置巴治巴東。

今夔州

其餘因宋代,州二十有三,郡三百九十五,縣千四百 七十四。《南齊志》:「三峽險隘,山蠻寇賊,宋立三巴校尉 以鎮之,後省。建元二年,分荊州、巴東、建平、益州巴郡 為州,立刺史。」

梁陳州郡

《隋·地理志》:「梁天監十年,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 千二十二。其後開閩越,克淮浦,平俚洞,破牂柯,又以 舊州析置。大同中,州百有七。陳氏土宇彌蹙,西亡蜀、 漢,北失淮肥,以長江為境,有州四十二。地轉狹而州 益多,郡百有九,縣四百三十八。司馬公曰:『陳國不能 居天下五分之一』。」文中子叔恬曰:「敢問元經書陳亡 而具五國,何也?」子曰:「江東中國之舊也,衣冠禮樂之 所就也。永嘉之後,江東貴焉,而卒不貴無人也。齊、梁、 陳於是乎不與其為國也。及其亡也,君子猶懷之。書 五國並時而亡,蓋傷先王之道盡墜,故君子大其言, 極其敗,於是乎掃地而求更新也。」

後魏州郡

《地形志》: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九,縣千三百五十二。 劉氏曰:「拓跋氏乘後燕之衰,蠶食并、冀,三十餘年而 中國略定。遷洛之後,稍用夏禮。母后亂於內,群盜撓 其外,禍始於六鎮,釁成於爾朱,國分為二而亡矣。」

《通典》:「六鎮在朔州、雲州單于府界。正始中,更立三戍。正光五年,改鎮為州。」 《郡縣志》:「沃野故城,在天德軍城北六十里」 ,即後魏六鎮從西第一鎮也。自北出石門障,即光祿城,城東北有懷朔古城。朔州即後魏六鎮從西第二鎮也。武川城,今名里城,後魏六鎮從西第三鎮,在軍北二百里。《北史》:「太和十八年八月,幸懷朔」 、武川、撫冥、柔元等四鎮 薄骨律鎮靈州溫池縣懷荒禦夷鎮蔚州 河南四鎮碻磝滑臺洛陽虎牢 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元懷荒、禦夷」 諸鎮並改為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