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9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川、建、和十州。中統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 至元五年,併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 為州,仍隸北京,改北京為大寧。二十五年,改為武平 路,後復為「大寧。」戶四萬六千六百,口十四萬八千一 百九十三。

壬子年數

領司一,縣七,州九。

錄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錄事司。

縣七:

大定。下。中統二年,省長興入焉。

龍山。下。初屬大定府。至元四年,屬利州。後復來屬。

冨庶。下。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州。後復置。和眾。下。

金源下

惠和下

武平下

州九:

義州。下。

興中州。下。元初,因舊為興中府,後省。至元七年,又 降府為州。

瑞州。下。至元二十三年,伯顏奏准「以唆都哈䚟等 拘收戶計種田,立屯於瑞州之西,撥頻海荒閒地及 時開耕,設打捕屯田總管府,仍以唆都哈䚟等為屯 田官。」

高州。下。

錦州。下。

利州。下。

惠州。下。

川州。下。

建州。下。

東寧路,本高句驪平壤城,亦曰長安城。漢滅朝鮮, 置樂浪、元菟郡,此樂浪地也。晉義熙後,其王高璉始 居平壤城。唐征高麗,拔平壤,其國東徙,在鴨綠水之 東南千餘里,非平壤之舊。至王建,以平壤為西京。元 至元六年,李延齡、崔垣、元元烈等以府州縣鎮六十 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寧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 管府,設錄事司。割靜州、義州、麟州、威遠鎮隸婆娑府。 本路領司一。餘城堙廢不設司存。今姑存舊名。

錄事司

土山縣

中和縣

鐵化鎮

都護府,自唐之季,地入高麗,置府州縣鎮六十餘 城,此為都護府,雖仍唐舊名,而無都護府之實。至元 六年,李延齡等以其地來歸。後城治廢毀,僅存其名, 屬東寧路。

定遠府。

郭州。

撫州:

黃州,「領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 《靈州》。

慈州。

嘉州。

順州。

殷州。

宿州。

德州,領江東永清、通海、順化四縣,寧遠、柔遠、安戎 三鎮。

昌州。

鐵州。「領定戎」一鎮。

泰州。

价州。

朔州。

宣州,領寧朔、蓆島二鎮。

成州。領《樹德》一鎮。

熙州。

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椵島、《寧得》三鎮。

延州,領陽巖一縣。

雲州。

瀋陽路,本挹婁故地。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瀋、 定二州,此為瀋州地。契丹為興遼軍。金為昭德軍,又 更「顯德軍。」後皆燬於兵火。元初平遼東,高麗國麟州 神騎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護龜州四十餘城來降, 各立鎮守司,設官以撫其民。後高麗復叛,洪福源引 眾來歸,授高麗軍民萬戶,徙降民散居遼陽。瀋州初 創城郭,置司存,僑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 高麗軍民總管府。及高麗舉國內附,四年,又以質子 淳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餘戶,理瀋州。元 貞二年,併兩司為「瀋州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 仍治遼陽故城,轄總管五,千戶二十四,百戶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