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59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夷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隸越析詔,漢、唐未建城 邑。開元末,閤羅鳳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徙治羊苴城, 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大和中,蒙勸封祐於 樣共立謀統郡。蒙氏後,經數姓如故。元憲宗三年,內 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戶,仍稱謀統,隸大理上萬戶。 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戶,復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 分地,隸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領一縣:

劍川 ,下。縣治在劍川湖西,夷云羅魯城。按《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一也。初,蒙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浪劍。貞元中,南詔擊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憲宗四年內附。七年,立義督千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劍川縣,隸鶴州,軍民屯田共二千餘雙。

雲遠路軍民總管府。 元貞二年置。

徹里軍民總管府。 大德中置。

大德中,雲南省言:「大徹里地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勢均力敵。今大徹里胡念已降,小徹里復控扼地利,多相殺掠。胡念日與相拒,不得離,遣其弟胡倫入朝,指畫地形。乞別立徹里軍民宣撫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 乃立徹里軍民總管府。

廣南西路宣撫司 闕。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路 因江為名,謂金沙江出沙 金,故云。源出吐蕃界。今麗江即古麗水,兩漢至隋、唐, 皆為越巂郡西徼地,昔麼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 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 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麼、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 之,立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 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於通安、巨 津之間立宣撫司,領府一、州七。州領一縣。

府一:

北勝府, 在麗江之東。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 者,貞元中為異牟尋所破,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 地曰「成偈睒」,又改名善巨郡。蒙氏終,段氏時,高智昇 使其孫高大惠鎮此郡。後隸大理。元憲宗三年,其酋 高俊內附。至元十五年,立為施州。十七年,改為北勝 州。二十年,升為府。

州七:

順州, 在麗江之東,俗名牛睒。昔順蠻種居劍川共。 唐貞元間,南詔異牟尋破之,徙居鐵橋、大婆、小婆、三 探覽等川。其酋成斗族漸盛,自為一部,遷於牛睒。至 十三世孫自瞠猶隸大理。元憲宗三年,內附。至元十 五年,改牛睒為順州。

蒗蕖州。 治羅共睒,在麗江之東,北勝永寧南北之 間,羅、落、麼、些三種蠻世居之。憲宗三年,征大理。至元 九年,內附。十六年,改羅共睒為蒗蕖州。

永寧州, 昔名樓頭睒,接吐蕃東徼,地名荅藍。麼、些 蠻祖《泥月烏》逐出吐蕃,遂居此睒,世屬大理。憲宗三 年,其三十一世孫和字內附。至元十六年,改為州。 通安州 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睒」,僕繲 蠻所居。其後,麼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隸大理。憲 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內附。中統四年,以麥良 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 年,改三睒為通安州。

蘭州, 在蘭滄水之東。漢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 蘭滄水,置博南縣。唐為盧鹿蠻部。至段氏時,置蘭溪 郡,隸大理。元憲宗四年,內附,隸茶罕章管民官。至元 十二年,改蘭州。

寶山州, 在雪山之東,麗江西來,環帶三面,昔麼、些 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餘世。世祖征大理, 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 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 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巨津州, 昔名羅波九睒,北接三川鐵橋,西鄰吐蕃。 按《唐書》,「南詔居鐵橋之南,西北與吐蕃接。」今州境實 大理西北陬要害地,麼些大酋世居之。憲宗三年內 附。至元十四年,於九睒立巨津州,蓋以鐵橋自昔為 南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名。領一縣:

臨西 。下。縣在州之西北,乃大理極邊險僻之地,夷名「羅裒間」 ,居民皆麼、些二種蠻。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縣,於羅裒間立臨西縣,以西臨吐蕃境故也,隸巨津州。

東川路。 下。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 下。

益良州。 下。

強州。 下。

孟傑路 「自東川路」以下闕。

泰定三年,八百媳婦蠻請官守,置木安、孟傑二府於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