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0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宅不可改

按《江寧府志》:「晉武帝平吳,徙揚州治建業,在冶城之 東,丹陽郡仍舊治。統縣永平、江乘、湖熟、丹陽、句容、溧 陽,改建鄴,仍為秣陵。後又徙秣陵於宮城南八里一 百步小長干巷內,分淮水北之地,復置建鄴治在宣 陽門內,以丹陽西置江寧。元帝渡江,避愍帝諱,改建 鄴為建康,遂為都號。東晉以宰相領揚州牧,築城於」 青溪東南,臨淮水上,名「東府城。」別舊治為西州城。以 丹陽守為尹,於江乘南置瑯琊郡,領臨沂、即丘、陽都、 懷德四縣,以處從帝之渡江者。瑯琊在今句容之瑯 琊鄉,臨沂在今上元之長寧鄉,即丘陽都在臨沂之 境,懷德在今上元之鍾山鄉。又僑置淮南魏廣川、高 陽、堂邑、南東海、南東平、南蘭陵八郡,并寄京邑,宮城 仍吳之舊。成帝作新宮,繕苑城,修六門。宮城正南曰 大司馬門,北「昌平門,東西二門,曰東掖」、西掖。大司馬 門與都城宣陽門對,又南出至淮水上,置朱雀門,即 吳之大航門也。都城十二門,南北各四,東西各二。淮 水上設浮航二十有四。朱雀航即朱雀門,處在今鎮 淮橋東,後移至橋處,蓋據淮為阻,有事撤航為備,即 「吳柵塘」之意也。成帝時徙建康縣於御街西

武帝都建康

按:《宋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通志》,「宋因晉舊,都建業。」

按《江寧府志》:「宋宮城都城皆仍於晉號,京輦神皋。都 城十二門,南面次西曰宣陽,次東曰開陽,改津陽,最 東曰清明,最西曰陵陽,改廣陽。北面次西曰元武,次 東曰廣莫,最西曰大夏,最東曰延熹。正東面曰建春, 次南曰東陽,正西面曰西明,次南曰閶闔。宣陽為正 門,與宮大司馬門直對,津陽與宮南掖對,建春、西明」 二門,達於宮前直街。又于朱雀門南渡淮,五里長干, 東南立國門,以示觀望。

南齊

高帝都建康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通志》:「宋因晉,舊都建業,齊因宋。」

武帝都建康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通志》:「宋因晉,舊都建業,齊因宋,梁因齊。」

元帝都江陵

按:《梁書元帝本紀》:「承聖元年十一月,世祖即皇帝位 於江陵。」

按《周書王褒傳》:初,元帝以建業彫殘,方須修復,江陵 殷盛,便欲安之。又其故府臣寮,皆楚人也,並願即都 荊郢。嘗召群臣議之。領軍將軍胡僧祐、吏部尚書宗 懍、太府卿黃羅漢、御史中丞劉玨等曰:「建業雖是舊 都,王氣已盡,且與北寇鄰接,止隔一江,若有不虞,悔 無及矣。臣等又嘗聞之,荊南之地,有天子氣。今陛下 龍飛纘業,其應斯乎。天時人事,徵祥如此。臣等所見, 遷徙非宜。」元帝深以為然。時褒及尚書周弘正咸侍 坐,乃顧謂褒等曰:「卿意以為何如?」褒性謹慎,知元帝 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當時唯唯而已。後因清閒密 諫,言辭甚切,元帝頗納之。然其意好荊楚,已從僧祐 等策。明日,乃於眾中謂褒曰:「卿昨日勸還建業,不為 無理。」褒以宣室之言,豈宜顯之於眾,知其計之不用 也,於是止不復言。

按《三國典略》:梁元帝在江陵即位,欲還都建康,令朝 臣議之。黃門侍郎周弘正、尚書左僕射王褒曰:「帝王 所都,本無定處。其如黔首萬姓,未見輿駕入建業,謂 是列國諸王。宜順百姓之心,從四海之望。」時江陵人 士咸云:弘正等皆是東人,志願東下恐非良計。弘正 面折之曰:「若東人勸東,謂為非計;君等西人欲西,豈 誠良策?」梁主笑之。又於後堂大會文武五百人,問之 曰:「吾欲還建業,諸卿以為何如?」眾皆愕然,莫敢先對。 梁主曰:「勸吾去者左袒。」於是左袒者過半。武昌朱買 臣入勸梁主云:「建業舊都,塋陵猶在;荊、鎮邊疆,非王 者宅,願陛下勿疑,致後悔也。臣家在荊州,豈不願陛 下住?但恐是臣富貴,非陛下富貴耳。」乃召卜者杜景 豪決其去留。遇兆不吉。答云「未吉。」景豪退而言曰:「此 兆為鬼賊所留也。」

按《通志》:「梁有太清之禍,建康殘毀,元帝興復,即位於 江陵。」

江陵今荊南府。

按周禮秋官小司寇註遷謂徙都改邑武帝都建康元帝都江陵而綱不書遷何也元帝起江陵即都江陵云爾與徙都者不同故不書遷

武帝都建康

按:《陳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通志》:「陳復都建康。」

按《江寧府志》:「侯景亂後,臺城被燬,陳復營治,改宮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