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2 (1700-1725).djvu/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此。《皇覽》謂「葬頓丘,今在清豐縣」,而滑縣、郃陽縣又俱 載帝嚳陵,皆所傳之誤也。有宋開寶元年太祖詔祀 帝王陵寢碑可考。

陶唐氏

帝堯葬陽城

按:《史記五帝本紀注》:《括地志》云:「堯林在濮州雷澤縣 西三里。」郭生《述征記》云:「成陽縣東有堯冢,亦曰堯陵, 有碑」是也。《括地志》云:「雷澤縣,本漢郕陽縣也。」

按《文獻通考》:「堯葬成陽穀林。」宋鄆州

《劉向》曰:「堯葬濟陰丘壟山。」

按《路史》:「堯葬濟陰成陽西北四十里,是為穀林。」

《續征記》:「小成陽南九里。」《通典》:「曹州界有堯冢,堯所居。」王充以為堯葬冀州,或云葬崇山,妄之甚。

按《通鑑前編注》:鄭康成曰:「堯遊陽城而死,葬焉。」《外紀》 曰:「葬於穀林。」

按《兗州府志》,堯陵在東平州東北五十里,舊雷澤城 西。陵高四丈五尺,廣二十餘丈,陵上有廟,俗謂之堯 王寺是也。《皇覽》云:「堯冢在濟陰城陽。」《呂氏春秋》云:「堯 葬穀林。」皇甫謐云:「穀林即城陽也。」《水經注》曰:「成陽城 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皆立廟,四 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泉,泉不耗竭,魚筍至豐,不」 敢採捕。前列數碑,枯柏數株,檀檟成林。二陵列馳道, 皆以磚砌之。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有中山夫人祠, 堯妃也。石壁階墀仍舊,長櫟聯蔭,扶疏里餘。自漢迄 晉,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敘》云。宋神宗熙寧元年 七月,知濮州韓鐸言:「堯陵在本州雷澤縣東穀林山, 陵南有堯母慶都靈臺廟,請敕本州」春秋致祭,置守 陵戶,免其租稅,俾奉灑掃,給守陵五戶。明弘治七年, 禮部尚書耿公移文命州學正濮琰上狀,將改正祀 典,已而不果。《歐陽修集》載《濟陰堯祠碑》云:「帝堯者,蓋 昔世之聖主也。」又曰:「聖漢龍興,纂堯之緒,祠以上犧。 至於王莽,絕漢之業,而壇場彝替,屏懾無位。大抵文 字磨滅,字雖可見,而」不復成文。其後有云:「李樹連理, 生於堯冢。太守河南張寵到官,始出錢二千,敬致禮 祠,其餘不能讀。」碑後有年月,蓋熹平四年建也。又載 《堯祠祈雨碑》云云。

按《平陽府志》,「古陶唐氏陵,在府城東七十里郭行里, 俗謂之神林,又謂之神臨陵。高一百五十尺,廣二百 餘步,旁皆山石,惟此地為平土,深丈餘,有金泰和二 年碑記。」常考舜以巡狩於湘,陵在九疑。禹會諸侯於 塗山,陵在會稽。惟堯巡狩不見經傳,此陵為堯陵無 疑也。明初訪歷代帝王陵墓,山東東平州以堯陵聞, 至今載之祀典,而在臨汾,反遺之者,何也?

有虞氏

帝舜有虞氏葬蒼梧

按:《史記五帝本紀》:「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 南九疑,是為零陵。」

《皇覽》曰: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谿,皆相似,故曰九疑。《傳》曰:「舜葬蒼梧,象為之耕。」《禮記》曰:「舜葬蒼梧,二妃不從。」《山海經》曰:「蒼梧山,帝舜葬於陽,丹朱葬於陰。」按皇甫謐曰:「二妃葬衡山。」

按《路史》:「虞舜葬於紀,是為鳴條。」

紀即冀,故紀后為冀后。今河東皮氏東北有冀亭,冀子國也。鳴條在安邑西北,其地相近。《記》謂「帝葬蒼梧」,《皇覽》在零陵營浦縣,尤失。

按《永州府志》:虞帝舜陵在寧遠縣九疑山。《寰宇記》名 永陵。太史公云: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零陵之 九疑。秦皇、漢武皆望祀焉。宋時禁樵採,置守陵五戶, 有廟在簫韶峰下。《舊志》云:太史公曰:舜南巡狩,崩於 蒼梧之野,歸葬於零陵之九疑。蔡邕《九疑山銘》曰:「遂 葬九疑,解體而昇。」《風俗通》:袁伯楚屬其子云:「舜葬九 疑。」《皇覽》曰:舜葬蒼梧營浦縣,蒼梧與寧遠接界,營浦 即今永明縣。朱子《離騷注》曰:「九疑,山名,舜所葬也。」三 代祭舜於大陽溪,遺壇儼然猶在。秦漢立廟於九疑 山下,龜趺文礎,磊磊尚存。《檀弓》曰:「舜葬蒼梧之野。」《漢 紀》注:「應劭曰:『舜葬蒼梧九疑山』。」習鑿齒云:「虞舜葬零 陵。」《元和郡縣志》云:「舜葬九疑。」《山海經》云:「舜所葬,今在 零陵縣界。」《世紀》云:「舜薦禹於天,使攝政。於時有苗叛 舜南征,崩於鳴條,葬於蒼梧。」《孟子》云:「卒於鳴條。」鳴條 在今山西安邑縣。《輿地考》云:冀州河中府安邑縣,堯 舜舊都。今縣西有鳴條陌,不聞有所謂舜陵者。歐陽 文忠公詩云:「虞舜老倦勤,薦禹為天子。豈復有南巡, 迢迢渡江水。」羅長源《路史》主鳴條為實。按諸家之說, 或云舜陵,今在九疑,或云非是,他不具論。即陵前古 杉蒼翠,蓊翳奇崛,若老蛟怪虯,大皆十數圍,枝幹亦 合抱。寧遠以修孔子廟,伐其一,伐之日,天地昏黑,風 雷震怒,工師奔仆,聲聞百里,其靈異若此。且漢哀時, 零陵文學奚景得玉琯十二於舜祠後石室,獻諸朝, 以為《韶》樂遺器,是豈偽為者哉?

按《平陽府志》,虞舜陵在安邑縣西二十里鳴條岡,孟 子謂「卒於鳴條」,即此。陵高三丈,甃以甓方,廣四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