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3 (1700-1725).djvu/1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定鼎,念排造剝運之苦,議每船一隻給地十頃。

「免其糧差,止供修艌剝運,民困似得稍甦。然本縣土地盡分屯牧,所存者僅十之一,其餘地畝則于保安州官地撥給,而船戶則于彼索租焉。初時每畝出租一錢七分,在輸租者固艱而收租者復累,彼此交困,貽害無窮。兵科袁懋德題請減租,官解以一錢為率,行之數年,而衛弁侵沒無筭。今因循如故,各船戶自」 行索討矣,十得五六,終屬疲累。恐剝船之貽害,正未有已也。《通州》

孤山在通州城東四十里,一峰特秀。

張家灣在通州南,即白河下流。舊有張氏,族大以名。

漷河在廢漷縣西。一名「新河」 ,自蘆溝分流縣界,析為三,其一東入白河;其一為新莊河,流武清縣界;其一為黃漚河,注飛放泊。

延芳淀在廢漷縣西。廣數百畝。菱芡芰荷,碧天一色;鶖鶬鵝鶩,淥水千群。遼主每上巳弋獵于此。

三潮井,在故漷縣北門外。朝清午綠晚紅,故曰「三潮。」

長隄。按《州志》,「起張家灣至漷縣北門,今圮潞河。」 按《府志》:「又名白河,源出密雲縣。」 按《州志》:「源出密雲縣霧靈山,而潮河川水自塞外注之,南流經州城東北,會渾榆諸河,凡三百六十里,至直沽,合衛河入海。《元史》」 所謂通州運糧河是也。蓋白、榆、渾三河合流,故張家灣以合河名驛。元時海運亦出直沽入白河,乃運渠咽喉也。源遠流駛,率多沙溜。每夏秋暴雨,最易衝決。而張家灣至河西務一帶,少遇天旱,舟便淺澀,故設淺五十餘處,俗名「白河」 ,以兩岸沙白,寸草不生,故名。

通惠河按《府志》:「舊名大通,源自昌平州白浮村神山泉。元世祖時,引玉泉通船,直抵京倉,漕計利甚,因改名通惠。」

渾河按《府志》州城南,「源出大同府桑乾山,流至蘆溝橋,分派入潞河。」

南新河按《州志》:「州西南二十里,其上源曰涼水河,自大興縣流入,又東北流至張家灣城南,東北流入白河。」

冨沱河按《州志》:「在州東三十二里,周五里許,經年不竭,多魚蝦之利。」

富河按《州志》:「州城北,源出甕山口,自白羊口入,經榆河,下流為沙河,經順義縣界,至州城東北,與潞河會。」

鮑丘河按《州志》:「源出禦彝北塞,南流由九莊嶺過密雲縣南,合道人溪,至通州米莊村合沽水至三河縣界入朐河。」

泥泮河按《州志》:在州城南四五里,闊僅二、三丈。

養魚池按《州志》,「舊城南門外,即城河也。舊時養魚,荇藻繁茂,今池久廢,仍呼舊名。」

飲羊河按《州志》,與牧羊臺相近,在州城南,俗傳蘇子卿牧羝處,或云即蕭太后運糧河。七里龍潭 按《州志》,「在城東二十里,廣袤一頃,其深處不可測,雨時每風雲壓潭。俗傳龍來取水,旱禱輒應。」

珠浦港按《州志》:「在城東北二十五里,多生蓮茭之類。」

溼餘水按《州志水經》,「溼餘水自軍都縣東至潞南入沽。」 軍都,即昌平州。

黃船塢按《州志》:「在北門外,永樂間設船十隻,曰水塢殿,屬工部董理,五船輪往江浙織造。」 今仍舊。

金盞兒淀按《府志》:「州北二十五里,廣袤三頃,水中有花似金盞。」

運河按《府志》,漷縣東四里即通州潞河也。沽水,按《州志》,「《水經》,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與清河合,東入于海。」 泉州即今漷縣,縣今廢,併入州界內。

新莊河按《州志》,「在漷縣南二十五里,即渾河下流入武清縣韓村,不通舟楫。」

栲栳垡飛放泊,按《州志》,「在漷縣西南二十五里。」

南新莊飛放泊按《州志》,「在漷縣南二十五里,周圍八里。」

馬家莊飛放泊按《州志》,「在漷縣北八里。」

三河縣

靈山,在三河縣北十五里,有泉清冽。

華山,在三河縣北三十里,俗呼「兔山」 ,產花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