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幽州為涿郡,縣仍屬焉。
《太平寰宇記》:「唐武德元年,廢涿郡,復為幽州之屬邑。七年,改涿縣為范陽縣。大曆四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奏請於范陽縣置涿州,仍割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三縣以隸之,屬幽州都督府。領縣五:范陽、固安、歸義、新昌、新城。」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五代石晉割地賂遼,州名如故,尋置永泰軍。
《宋史志》:「宋宣和四年,金將郭藥師以州降,賜郡名曰涿水,升威行軍節度。」
《方輿紀要》:「金仍為涿州。」
許《奉使行程錄》:「涿州昔為契丹南塞,邊城樓壁俱存。及郭藥師舉坡內屬,不經兵火,人物富盛,井邑繁庶。近城有涿河、劉李河,合范河東流入海,故名范陽。」
《元史》:「元太宗八年,為涿州路。中統四年復為涿州。」
《元史英宗紀》:「至治二午九月,作層樓於涿州鹿頂殿西。」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明并范陽縣入州。
《方輿紀要》:「今州治,本燕涿邑。漢置涿縣,為涿郡治。魏、晉後,范陽郡國皆治。後魏孝昌三年,上谷賊杜雒周南趣范陽,幽州刺史常景破之。隋廢范陽郡,縣屬幽州。唐武德七年,改涿縣曰范陽。寶應二年,史朝義敗走范陽縣,其將李懷仙遣兵拒守,朝義至,不得入。大曆四年,幽州帥朱希彩復奏置涿州於此。」〈此與《太平寰宇記》大同小異,附錄於此,以備參考。〉房山縣:
《方輿紀要》:「房山縣,本良鄉、宛平、范陽三縣地。金大定二十九年,始置萬寧縣,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改奉先縣。」
《方輿紀要》:「元至元二十七年,改房山縣,屬涿州。」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房山本良鄉之昌黎里,霸州
《太平寰宇記》:「霸州,本秦上谷郡地國。」
《輿地廣記》:「漢屬渤海郡,後漢屬廣陽國河間郡」,《方輿紀要》:「後漢屬章武郡。」〈此又與《輿地廣記》不同,未知孰是,並存以俟參考。〉
《輿地廣記》:「晉屬燕國,章武後屬河間燕郡,清類天文分野」 之書。隋初屬瀛州,大業初屬河間涿郡。
《方輿紀要》:「唐初屬幽州,天寶初屬范陽郡。五代石晉時入於契丹。」
《續通典》:「益津關,本幽州會昌縣,唐天寶中改永清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政和三年陞永清郡。靖康初入於金。天會七年,置信安軍,屬河間路。貞元二年屬中都路。元屬大都路。
《方輿紀要》:明初以州治益津縣省入,仍曰霸州。《郡縣釋名》:「州以霸水名。」
文安縣
《明一統志》:「文安縣在州城南七十里。」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文安漢縣,屬渤海郡。東漢屬河間國。和帝二年,置瀛州,以縣屬焉。」
《太平寰宇記》:「晉泰始元年,分瀛州之東平舒、文安、章武,束州置章武國,縣在古文安城。至後魏太平十一年,置瀛州以統章武縣,遂歸瀛州。北齊廢章武,入文安。」 隋大業七年,征遼,途經於河口,當三河合流之處,割文安、平舒二邑戶,於河口置豐利縣。隋末亂離,百姓南移。唐貞觀二年,以豐利、文安二縣相逼,遂廢文安城,移文安名,就豐利城置文安縣,即今理也。
《九域志》:「唐初屬瀛州,景雲二年,屬莫州。周顯德六年,屬霸州。」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宋景祐元年,省永清人文安,移州治於此。皇祐元年,復徙治故地。
《方輿紀要》:「金大定中,徙州治益津,以縣屬焉。」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元屬霸州。明因之。
《郡縣釋名》:「文安,潭名潭,在縣北一十五里」 ,大城縣
《太平寰宇記》:大城,本漢東平舒縣,屬渤海郡。《水經注》:「代都有平舒城,故加東。」 《地理志》曰:「渤海之屬縣也。」
《太平寰宇記》:「後漢屬河間國。晉於此置章武國。後魏為章武郡。北齊廢郡為平舒縣。隋開皇十六年,於長蘆縣置景州,以平舒縣屬焉。大業末,劉黑闥兵亂河朔,侵吞郡縣。唐武德四年,賊平,縣屬景州。貞觀元年,州廢,歸瀛州。」
《輿地廣記》:「大城縣,五代時置,屬瀛州。周顯德六年屬霸州。」
《明一統志》:「宋、金、元仍舊,明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