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枯溝枯溝自安次西北,東逕常道城東安次縣故城西,晉司空劉琨所守,以拒石勒也。東川,西川、南川。《東安縣志》:「大石橋之流為東川,西浮橋之流為西川,八里迤西之流為南川,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
盧溝河《方輿紀要》:「盧溝河在縣西,自固安縣流入境。元皇慶初,渾河水溢,決東安境內黃堝隄一十七所,是也。又東南合霸州之巨馬河。」 《東安縣志》:「盧溝水至東安過耿就橋,一分東至界河,入土樓東南,一分西至界河,入左奕。西南自盧溝橋下流,從固安縣經永清縣北,東注自孫家垡,一分派永清之南,一分派東安之西。」 至隆慶末年,分派于東安者又分為二:「一由韓村至管家屯迤東,似有奔縣之勢,然離縣二十里,即停不行,止在本屯前後左右為害。一從韓村東南,下歷衡亭,在奕朱村、馬子莊至桃河頭。」 萬曆二年,積雨水溢,人畜漂沒。知縣洪一謨力請築隄,隄成,賴以無患。萬曆六年,馬子莊隄口決,渰駱駝灣,知縣韓景閔塞之。九年,舊口復決,知縣張汝蘊修之。自是屢修屢決。至二十三年七月,河徙于霸州,泥河舊址,盡成沃壤矣。
《易水》易水在縣南,舊過安次縣界為固安河,今與拒馬河同為一川矣。
八丈溝,《水經注》:「八丈溝水出安次縣東北平地泉,東南逕安次城東。」
鳳河《名勝志》:「鳳河水一渠從西北流至鳳窩村,雖隆冬沍寒,水亦不冰。」
蓮花泊,《東安縣志》:「蓮花泊在縣治南三十里甄家莊南,東流經葛城入武清。」
白溝河《東安縣志》:「白溝河在縣治西八十里,其源自栲栳園流入縣境,東南抵武清直沽港。」 東沽港,《方輿紀要》:「東沽港,在縣南五十八里,水自縣西渾河分流而東,入武清縣三角淀。」 垂楊渡,《名勝志》:「垂楊渡在東沽港之北,下通靜海縣,夾岸垂楊凡數里。」
尼姑口尼姑口,昔人講水戰之具于此。又按,《宋史河渠志》:「自邊吳淀至尼姑海口,深不可以舟行,淺不可以徒涉,綿亙七州軍,屈曲九百里,雖有勁兵,不能度也。」〈東安縣無山。以上皆界內諸水。〉駱駝港《名勝志》:「駱駝港在香河縣北八里,源自三河縣之兔兒山,流經縣界,入白河。」
扳罾口《名勝志》:「扳罾口河,源自通州之孤山麓,流經縣西,入于白河。」
大龍灣、小龍灣,《長安客話》:「香河縣境南有大龍灣、小龍灣二水,夏秋始合流,經寶坻縣界入七里海,相傳遼時海運故道。」
《百家灣》百家灣在縣北,其水無源,四時不竭。相傳「有居人百家淪沒于此,風雨昏晦,尚聞雞犬之聲。」〈香河縣無山。以上皆界內諸水。〉
孤山,《方輿紀要》:「孤山,在州東四十里,四面平曠,一峰獨秀,因名。靖難初,李景隆攻北平,燕王自大寧還至孤山,列陣於白河西,即此。」
潞水,《太平寰宇記》:「潞河一名沽河,一名鮑丘水,北自檀州密雲縣界流入。」 《魏氏土地記》:「潞縣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源出北山,南流謂此水。」 《長安客話》:「潞水自塞外丹花嶺合九泉水,一南經安樂故城,與蠃水合,為西潞河;一南經狐奴故城,與鮑丘水合,為東潞河 。」 《許奉使行程錄》:「潞河東半里許有潞沙,曹操征烏丸,袁」 尚等鑿渠,自滹沱由派水入潞沙,即此地也 。《路史》:幽之潞縣有潞水,即露河也 。《燕都遊覽志》:「潞河鐵狻猊,元季物。」
白河《方輿紀要》:「州東二十里。白河源出宣府衛龍門所東滴水崖,東流入密雲縣北境之石塘嶺,過縣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從石塘嶺過懷桑縣西,順義縣東,入通州東境合焉。東南經漷縣、武清縣東,而入直沽,合衛河入海。一名潞河,亦曰沽水。」 《水經》:「鮑丘水出禦㝏鎮北塞中,俗謂之大榆河。南過潞縣,為潞水。後」 漢建武二年,遣將鄧隆討彭寵于漁陽,隆軍潞水南,為寵所敗。宇文周宣政初,幽州人盧昌期起兵據范陽,高寶寧時據和龍,引兵聲援,至潞水,昌期已為周軍所平,乃還。唐武后萬歲通天二年,契丹孫萬榮作亂,寇掠河北諸州,既而敗走潞水東,為其下所殺。宋宣和六年,金斡離不自平州破檀、薊,至三河。郭藥師迎戰于白河,敗還,遂以燕山一路降金。明嘉靖二十九年,古北口有警,御史王忬馳至通州,收漕舟,艤潞河西寇阻水不得渡,是也 。《明一統志》:白河自密雲南至牛闌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 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