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4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羊頭岡 按《縣志》,在縣北六里,狀如羊首。連三岡 按《縣志》,在縣北十五里。

歇息罔 按《縣志》,「在縣西北八里。」

抱羊岡 按《縣志》,在縣北三里。

大石𡹬 按《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黃龍山下。前產青白石,後產白玉石,小者數丈,大者數十丈。」

白玉塘 按《縣志》,近石𡹬山下有塘,塘下隙突出一泉,其水甚清,溢出浸灌稻田。稻米色如玉,味美,時人呼為玉塘米,與西湖無錫米並珍之。王禪洞 按《縣志》,「在縣北二十里雲濛山下,世傳王禪修行之所。」

張良洞 按《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

孫臏洞 按《縣志》闕。

龍泉河 ,源發房山縣大安山,西南流,與琉璃河合。

「杖引泉 」 在房山縣西南六十里,東南入胡良河。

胡良河 ,發源房山縣,經涿州東北入琉璃河。《金史》作「湖梁。」

挾河 ,在房山縣東南,源發中浣谷,流至涿州,與胡良河合。

一斗泉 在房山縣上方山東北山坳間,俗呼為「斗笠泉。」 華嚴祖師開山時,有龍居東嶺潭中,師逐之至北峰,飛錫一擊,遺水斗許,遂成泉。七斗泉 在房山縣北二十五里,泉大於斗,凡七處,水湧尺餘,下入河,旁有石洞淨室。

廣陽水 ,在房山縣北公村,經良鄉東廣陽,與鹽溝水合,入桑乾河。

北河 按縣志,在縣北一里許,山泉水所積。西河 按縣志,在西郭外,亦山泉下流也。東沙河 按縣志,在縣東一里,即北沙下梢。南沙河 按縣志,與上河共一道

十度河 按《縣志》在縣西南,曲折旋繞,自十度河至石𡹬店,歷經十度,故名,即巨馬河之上流。公村河 按《縣志》,發源自山西流至良鄉,為廣陽河。

漫水河 按《縣志》:發源自龍門峪,歷經磁家務大口頭,流至羊頭岡,為大石河。

韓村河 ,按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莫窮其源。涼水河 ,按縣志,在縣南三里。

坨頭河 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

支樓河 按《縣志》闕。

霸州

南山 在州東七十里,喬松修竹,周匝十里。鴈頭山 按《府志》,州城東南二十五里。

臺山 按《府志》:州東二十里,實九河所經,大小中有三

莫金山 按《府志》,「州城南一十二里。」

霸水 在霸州南三里。發源白溝,經州境入拒馬河,達直沽以入海,今淤。

沙河 在霸州南,與塘河合,至入海處,名為飛魚口。《寰宇志》曰:「五渠水」 ,又曰「長鳴水。」 後魏孫願嘗捕魚於此。

高橋淀 ,在霸州城東七十里。周匝三十里,《栲栳圈》諸水所匯。

界河 按《府志》:「州北一里,宋遼分界處。」

拒馬河 按《府志》,「州北自蘆溝河流合界河,後徙流州南,北至直沽入海,因宋界遼以守,故名。」 玉帶河 按《府志》,「州南十三里西接保定界。渾河 」 按《府志》,「此係州之最為害者,即桑乾下流也。變遷不常。明正德初在州南門外。嘉靖中徙州城北,後徙固安縣北,今決州之城西城南,竟成巨河矣。」

八字河 ,按《州志》:「州東七十里,諸水至柳」河「經堂」二淀兩分焉,故名。

堂二淀 ,按《州志》,「州東六十里。」

金水窪 ,按《州志》,「州東五十里,其地界下故名窪」 ,今變為沃壤,耕殖。

夾河 按《州志》:「出上谷涿鹿山,會胡良河至苑家口」 ,今淤。

汊河 按《州志》,「州西南十八里。」

新挑河 按《州志》:「州南八里許,舊有古河,上自蓮花臺,下達臺山,綿亙數十里,歲久淤塞,諸水散漫為害。明副使陸公坤尋故道濬之,水勢以殺,民甚賴之。」

邊家河 按《州志》,「在州東四十里。」

會同河 按《州志》:在州東十八里,上接玉帶,下至蘇橋,以眾流至此合而為一,故名。所謂「苑口秋濤」 ,即此。

煎茶鋪河 按《州志》:「自頭道河由溫家口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