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5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廢主,能以孤身當橫流中,毅然不易一言,極難事耳。 史稱「寧州為勒石頌德,彭澤為立生祠,魏州復有生 祠」,皆其所常臨治,恩信及人,既去而猶思之者也。今 昌平于《傳》未嘗作邑而祠之,何歟?按萬歲通天中,罷 魏州時,嘗轉幽州都督。中宗反正,自右肅政御史大 夫改河北道行軍元帥。其罷修城守,具論發兵戍疏 勒非是。請曲赦河北脅從民人,蓋獲「免者數千萬計, 皆當時施行」,其有大恩德于燕、趙,豈直昌平哉!吾嘗 往來上谷、漁陽,古鎮戍中,往往有公祠宇。蓋敦實之 精,惠義之著,被覆冒之境,感而不忘,相率祠之,宜也。

崇恩福元寺碑        姚燧

至大元年,詔群臣曰:「昔朕萬里撫軍,躬擐甲冑,底平 北寇,時有願言。俟他日振旅而南,大建寶剎,為祖考 薦福慈闈。祝釐卿曹,其灼是懷。惟以其日鑾輅親巡, 胥地所宜,於都城南,不雜闤闠,得是吉土。」敕行工曹 甓其外垣,為屋再重,踰五百礎。門其前,而殿於後。左 右為閣樓,其四隅大殿孤峙為制,正方,四出翼室,文 石席之。玉石為臺,黃金為趺,塑三世佛。後殿五佛,皆 范金為席,諸天之神列塑於廡,皆梵像,變相詭形,怵 心駭目。至其榱題梲桷,藻繪丹碧,緣飾皆金,不可貲 算。楯檻衡縱,捍陛承宇,一惟玉石。榜其名曰「大崇恩 福元寺。」外為僧房,方丈之南,延為行宁,屬之後殿。庫 廄庖湢,井井有條。所立隆禧院,比秩二品。守以相臣 割田外郡,收其租入,以給祝髮者。乘輿時臨,留必信 宿,久或浹旬,功垂什八。期以四年正月八日大慶,贊 遍賚官役,何意其日,奄以奉諱。皇帝踐位,哀先志之 弗竟,懼成功之將墮,飭敦匠臣,益虔乃職。罷行工曹, 入留鑰司之程以早集。敕臣燧汝文之碑。臣燧載拜 稽首,作頌曰:猗嗟梵「宮,相方視址,授其成規,維昔天 子。寫材於江,伐石於山,言出風行,草靡庶頑。又假相 臣,汝往敦匠,易衣寒暑,饑俟汝餉,於茲三年,大立細 捐,垂欲落之,而陟配天。」皇帝曰:「噫朕兄所志,有銜未 究,其在傳次,乃敕攸司,無替爾程。其用則取邦賦之 經,佛宇敕為,前古有是,而其所無,兩聖之治。前聖往 矣,於」佛焉依。今聖萬年,與日齊輝。濡軌長江,拳石喬 嶽。善頌之存,梵唄攸託。

重修文廟記         尚野

文安廟學貞祐甲戌,金主南渡,焚蕩殆盡,僅存《大觀》 八行之碑。再歷周、宋、遼、金祚終。皇元受命,肇開貢舉, 優復中選,草昧漸革。世祖潛藩,賓禮師儒,務先學校。 至元三年,敕上都建孔子廟,用敦化源,四方萬里,莫 不知所振厲,黽勉從事。文安近在畿內,無以應德意, 二仲釋奠,即其故基,表以草幕,苟簡不恭,觀者惻然。 八年辛未,縣教諭以邑儒董君榮為之。董君素有興 復議,而病未能也,即言于縣,以國家方事襄樊,為平 宋張本,不獲所請。庚辰以屋賃錢合若干緡,伐木湯 川,往返千里,三歷寒暑,眾材始聚,瓦甓釘礎,黝堊丹 漆,各輸所有,以後為恥。卜云「其吉」,工力並作,不期月, 禮殿四楹鼎鼎,宏敞靚深,先聖先師十哲,像設顯嚴, 章施可徵。如一大府。惟從祀之室,大成之門,經畫井 井,未克備舉。所謂在《易》之地,力盡而休,今復七歲矣。 其在官者,主簿姚元,縣尉張瑛,縣尹楊潤,今縣尹李 侯佑,相繼而輔成之。二十八年,兩廡翼翼,繪像七十 二子。明年,大門,言言清靜。董君既沒,子道清學正,孫 禎教諭,承其事,如君存焉。大德辛丑,後,以講堂前以 櫺星,至大四年,以雀育廡瓦易版以甋。初講堂有闕, 至是戶牖端朗,階址堅整,燦然一新。李侯伻來謂余 曰:「文安廟學之廢,荊棘瓦礫者六十年,董君父子祖 孫勤苦四十餘年,卒成盛事。請文勒諸石,永資名教。」 野既允佑之請,且以廟學之本告之曰:「古者民以君 為師。」《書》曰:「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后。」孔子雖無其位, 而綏、猷修道之統,不忍絕也。刪定贊修之後,理寓于 六經。六經即天,天即聖人,故自天子以至庶人,無一 不可以學。孔子必反身思誠,存心養性,得夫廟之制, 而不失其學之實,非徒王安石所謂近世法者也。邑 令與董君父子祖孫之成學廟,亦豈韓愈所謂「不能 修事」者哉?雖然,學必久而後成。野喜其民牧、學官之 克協而將行,又慮其始勤終怠而不繼也。因并附此 以示無窮焉。

創建文廟兩廡碑       張勗

「梗陽豐潤縣」,遼、金以降,為州為縣,載在《沿革》,玆不多 云。其地東連碣石,西接漁陽,南瞷滄溟,北鄰白霫,沃 壤數百里,魚鹽之利,棗栗之饒,甲于東方。天兵革命 之後,邑之儒宮,鞠為茂草,遺跡不存。至元十二年,邑 中耆老鳩錢千萬,十日而經營之。不期月,創構大成 殿,設聖像于中,列十哲于左右,春秋祭祀,俾諸儒拜 「趨其下,展其誠敬。」於今四十餘載,兩廡諸賢之位,尚 猶闕然。延祐三年夏,翰林掾史耿公承事來尹是邑, 暇日游于芹宮,謀諸同僚,鳩材募工,經始于延祐五 年八月,落成于是歲冬十月。告成之日,邑耆老楊質 等欲刻石,於是學官楊齊賢請予辭而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