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5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應用工役,皆以白金傭之,聽其自願而不強也。卜日 興造,人皆踴躍歡欣,爭趨效力,不知其勞。而木石灰 鐵之類,率以萬計,不督而集。橋長二十五丈,廣三丈, 為洞有九,以釃水為欄于兩傍,以障由者。精緻工巧, 無以復加。增岸于南北,以防衝突;為寺為廟,以資維 護。經始于是歲四月十五日,訖功于十一月初一日。 總其事者:內官監太監臣黃順、臣黎賢;董其工者:工 部右侍郎臣蒯祥、臣陸祥。告成之日,上賜名曰「弘仁 橋」;乃命臣賢為撰碑記,用示永久。臣聞古先聖王之 治天下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紀綱法度, 細大具舉,而于橋梁道路未嘗不留意焉。觀《夏令》所 謂「除道成梁」,《月令》所謂「開通道路」可見矣。是以利澤 及人,如天地之生萬物,無有不足其分者。恭惟皇上 復位以來,夙夜孜孜,躬理政務,惟恐一民不得其所。 出一令也,必順于人心,行一事也,必合于天理,真無 異于古先聖王之用心矣。今以一津乏濟,聞之惻然, 是即不忍人之心也;為建石橋,以便往來,是即不忍 人之政也。名之曰「弘仁」,蓋弘者,廓而大之也;仁則不 忍人之政也。是橋之建,信乎能弘其仁矣。然歷年之 患,由此而弭;無窮之利,由此而基,又非經世之遠圖 歟?嗚呼!一橋之利尚不遺焉,況其大此萬萬者乎?由 是以知皇上擴充仁道,被于四海;而利澤及人之廣, 信如天地之于萬物矣。故宜大書而特書也。既為之 記,復系以《詩》曰:「大哉元后!作民父母;民之休戚,同其 安否。」所以先王發政施仁,憂勤惕勵,罔或因循。仰惟 我皇博施濟眾,視民如傷;惟樂與共。大綱小紀,乃舉 乃張。有或遺者,于心則惶。都城巽方,有水病涉。惻然 興懷,務遂所愜。不惜內帑,為建石橋。工役之費,民無 秋毫。易危而安,利澤惟久。億萬斯年,厥跡不朽。

重建馬神廟記        王鏊

通州。地高寒平遠,泉甘草豐,彌望千里。太宗皇帝詔 作馬神廟,在州之北,地曰壩上,鄉曰安德。旁為御馬 苑,凡二十所。弘治九年三月重葺,十年二月告成。《銘》 曰:「兟兟國馬,于甸之埜。散焉如雲,駢焉如雨。有廟言 言,在潞之陽。始誰作之,自我文皇。有崇其戺,其自今 始。神始降祥,人惟致喜。昔在衛文,亦有魯僖。心維塞 淵,思亦無期。功以才興,亦以惰毀。琢石鑱辭,爰告來 祀。」

修城記           李時

正德辛未,河北盜起,摽掠諸州縣,文安荼毒最甚,坐 城之廢故也。歲癸酉,齊東王君來尹是邑,顧而嘆曰: 「民保于城,城關于令,城之廢,民不能生矣。」乃集耆老 諭之,并力交作。興役于甲戌三月,閱明年乙亥秋訖 工焉。城周迴九里,列雉堞,建樓櫓,題其門南曰《來薰》, 北曰拱辰,東曰迎恩,西曰永定。由是文安之民欣欣 賴以無恐。君名鼎,字公實相。是役者,縣丞王景沂也。

併三河驛記         李貢

三河縣,東有驛曰公樂,西有驛曰夏店,皆去縣二十 里。使者東西至,以驛在野且隘,恆不止宿,必扺縣宿。 先是巡撫都御史平湖屠公勳請併于縣為三河驛, 為眾議廢格。正德辛未,貢檢舊牘,乃運二驛舊材併 作,成之甚速。由是東西使者至,皆領于驛。縣釋重累, 爰刻銘于石曰:「漁陽之西,潞河之東,有三河縣處乎」 其中,兩驛距縣各二十里,使者不留,必縣是止。前賢 謀國,節財裕人,并二為一,道里亦均。我聞于朝,天子 曰「可經之營之。有堂有廈。昔者候吏,輟食而嗟。今領 于驛,寧有室家。昔者邑民,苦于帳具。今領于縣,有害 斯去。事雖由我,恐蔽前賢。」刻銘于石,冀永歲年。

新建泃河石橋記      楊一清

三河縣城南百步有河,即古之泃河也。東通錯橋,西 達金雞塘境,接通、薊往來經由之路,歲治浮橋以渡。 河水泛溢,橋輒壞。僉謂易以石,庶可久,而工役繁,莫 之能舉也。提督東廠御馬監太監張銳,謀于其兄左 都督明,捐金數千,鳩工伐石,屬前大同副總兵指揮 同知趙昶董其事。度之,長三十步,高五尺,廣若干尺, 以正德十年十月工成。

涿州重修張桓侯廟碑略   陳懿典

漢車騎將軍張侯專祠在蜀涿州,其所生之鄉州有 廟舊矣。方侯之從先主起也,間關百戰,艱險周旋,身 陷陣瀕危者數矣,而卒矢志興復,九死不回。及與諸 葛亮泝江定蜀,三分鼎建之業,開拓為多,作鎮巴西, 破張郃之眾,曹操逡巡引退,不敢復窺漢川。庶幾哉! 可與關壯繆爭烈矣。而侯氣吞吳魏,方勃勃未已,乃 竟死帳下兵卒之手,其志鬱而未伸,其精爽必有不 可磨滅者,則侯之有廟,以奔走其鄉之父老子弟宜 已。然侯非獨勇烈茂也,蓋亦有君子之風焉。當搶攘 中土,皆從強大就功名,獨侯依先主,共事艸昧。孔明 一出而居其上,黃馬後起與並列,壯繆猶待費司馬 之解而後釋,然侯則退無後言,又嘗降級而釋嚴顏, 此尤雄鷙者所難,而侯獨能之。以勞定國,以死勤事, 侯誠合乎祀典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