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帛、進熟,皆如大祀儀。

《金史章宗本紀》:「明昌六年二月,雷震毀應天門右鴟 尾。」

承安元年九月朔,幸天長觀。

泰和元年二月,幸天長觀。

二年,幸天長觀,建普天大醮。

三年十二月,賜天長觀額為「太極宮。」

《金史五行志》:「泰和四年三月,大風毀宣陽門鴟尾 大。」《金國志》,泰和五年八月,築古北口、東陘二城。 《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八年四月,宋獻韓𠈁胄等首于 元帥府。五月丁未,御應天門,備黃麾立仗受之。」 《金史·禮志》:「鑾駕出宮前一日,有司設大駕鹵簿於應 天門外,尚輦進玉輅於應天門內,受尊號。群臣次於 大安門外,奉」迎冊寶、至應天門。宣赦日、於應天門外 設香案

《金史五行志》:「金大安二年十一月,大悲閣幡竿下石 隙中火出,高二三尺,人近之即滅,凡十餘日,自是都 城連夜燔爇二三十處。三年,大悲閣災,延燒萬餘家。」 《金史列傳》:「移刺益為霸州刺史。郡東南有隄,久頹圮, 水屢為害,益增修之,民以為便。」

《金史》:「完顏佐初為武清縣巡檢,完顏齩住為柳口鎮 巡檢。久之,以佐為都統,齩住副之,戍直沽塞。」 《中州集》:「王啟字希畢,大興人,正隆二年進士。章宗即 位,遷工部侍郎,即以河南北路提刑使拜吏部尚書 使宋。使還,出為絳陽軍節度使。致仕還鄉里,與左丞 董公、參政馬公、宣徽盧公、尚書郭公為五老會。」 《金史隱逸傳》:「趙質,字景道,遼相思溫之裔。大定末,舉 進士不第,隱居燕城南,教授為業。明昌間,章宗游春 水過焉,聞絃誦聲,幸其齋舍,見壁所題詩,諷詠久之。 召至行殿,命之官,固辭曰:『臣僻性野逸,志在長林豐 草,金鑣玉絡,非所願也』。上益奇之,賜田畝千,復之終 身。」

《二老堂雜志》:周樞密麟之充金哀謝使,金主愛之,享 以所釣牛魚,非舊例也。樞密糟其首,歸獻於朝,同館 王龜齡目為魚頭公。聞金人貴此魚,一尾,直與牛同。 《金史李英傳》:英遷監察御史,右副元帥術虎高琪辟 為經歷官,乃上書高琪曰:「中都之有居庸,猶秦之崤、 函,蜀之劍門也。邇者撤居庸兵,我勢遂去。今土豪守 之,朝廷當遣官節制,失此不圖,忠義之士將轉為他 矣。」又曰:「可鎮撫宣德、德興餘民,使之從戎,所在自有 宿藏,足以取給,是國家不費斗糧尺帛,坐收所失之 關隘也。居庸咫尺,都之北門,而不能衛護,英實恥之。」 高琪奏其書,即除尚書工部員外郎,充宣差都提控, 居庸等關隘悉隸焉。

《徒單鎰傳》:鎰改上京留守,中都戒嚴,鎰遣同知烏古 孫兀屯將兵入衛中都,徵拜尚書右丞相。鎰言:「自用 兵以來,彼聚而行,我散而守,以聚攻散,其敗必然。不 若入保大城,併力備禦。昌、桓、撫三州素號富貴,人皆 勇健,可以內徙,益我兵勢,人畜貨財,不至亡失。」平章 政事移刺、參知政事梁𤨠曰:「如此,是自蹙境土也。」衛 紹王以責鎰。鎰復奏曰:「遼東國家根本,距中都數千 里,萬一受兵,州府顧望,必須報可,誤事多矣。可遣大 臣行省以鎮之。」衛紹王不悅曰:「無故置行省,徒搖人 心耳。」其後失昌、桓、撫三州,衛紹王乃大悔曰:「從丞相 言,不至此。」

《金史衛紹王紀》:「大安三年,總管萬戶𠇗頭屯古北口。」 《金史列傳》:「紇石烈執中分其軍為三軍,由彰義門入, 自將一軍,由通元門入。」

《金史本紀》:「大安三年二月,通元門重關折。九月,蒙古 軍至中都。十月,遣泰州刺史術虎高琪屯通元門外。 至寧元年五月,起胡沙虎。」即紇石烈執中復為右副元帥,領 武衛軍三千人,屯通元門外。八月,胡沙虎自通元門 入,殺帝中都妃嬪,皆束裝至通元門。

《金史完顏綱傳》:「胡沙虎遷衛紹王於衛邸,召完顏綱 囚於憫忠寺。」

《金史五行志》:「金至寧元年八月,衛紹王遇弒。是日海 水不潮。寶坻鹽司懼其虧課,致禱無應。九月,宣宗即 位,乃潮。」

《金史宣宗本紀》:「貞祐元年十二月朔,上御應天門,詔 諭軍士。」

《金史五行志》:「貞祐二年六月,潮河、白河溢,漂古北口 鐵裹門關至老王谷。」

《大金國志》:「貞祐二年,車駕遷汴,發中都,至良鄉糺軍 亂,殺主帥,降蒙古。」

《聖武親征記》:「甲戌夏四月,金主南遷,留太子守中都。 金主行距涿,契丹軍在後,至良鄉,金主疑之,欲奪其 元給鎧馬還宮。契丹軍驚,遂殺主帥素溫而叛,共推 斫荅、比涉兒、札剌兒為帥而還中都。福興聞變,遣軍 阻蘆溝,使勿得渡。斫荅等使其裨將塔二兒帥輕騎 千人潛渡水,腹背擊守橋眾,大破之,盡奪衣甲、器械」、 牧馬之近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