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6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新城西南,皆受敵衝,遂各建臺一座,形如扇,自左 至右,長十二丈,高三丈七尺,虛其中以架砲。」

《東安縣志》:「崇禎五年大水,禾稼盡失。是歲有龍起於 獄。」

《帝京景物略》:「崇禎壬申四月二十一日,大通橋下水 聲如雷,有白物類犬,擁波而馳,至下流十里小聖窩 而伏。」

《昌平州志》:「崇禎七年春正月初五日夜,月中一星皎 然倍明,踰時方墜。」

《東安縣志》:「八年九月二十五未時,天鼓鳴,如霹靂聲。」 《文安縣志》:「九年大水。」

《大城縣志》:「九年雨潦。」

《東安縣志》:「九年旱災,免田租十分之三。」

九年至十二年、四年無麥。

《昌平州志》:「九年十月,大風數日,損折陵樹無筭。 十年九月十六夜,地震有聲。」

《大城縣志》:「十年旱,蝗。」

《香河縣志》:「崇禎十一年,饑荒米石五,兩人相食。」 《昌平州志》:「十一年四月己酉丑刻,熒惑去月僅七八 寸,退至尾初度,漸入心宿。占者以為內則陰宮,外則 陰國。十月朔,地震。」

《玉田縣志》:「崇禎十一年十月二十一夜,大雷雨。」 《玉堂薈記》:「崇禎丁丑九月,車駕閱城,總督京營成國 公朱純臣及協理陸完學以營兵屯劄宣武門外。上 臨視,大加稱獎,於西南城樓召二人,各賜以酒三杯, 杯用金碗,便以碗賜之。」

崇禎十一年六月二日,「安民廠」又災,貼廠太監王甫、 局官張之秀俱斃。八月復災。

《永清縣志》:「崇禎十一年七月,蝗。」

《昌平州志》:「十二年春,明倫堂東梁產黃芝二本,大如 扇。十月十二日立冬,雷電冰雹大雨。」

《密雲縣志》:「十二年六月,蝗食禾幾盡。」

《薊州志》:「崇禎十二年秋,大饑,軍民饑死無數,骨肉相 食,道殣相望。」

《東安縣志》:「十二年九月初九日卯時地震。」

《春明夢餘錄》:「崇禎己卯二月,太監曹化淳議:京城外 開河以通漕糧。自是年三月十九日起,至辛巳六月 所開河,自廣渠門起,至大通橋運糧河北岸挑河,長 三千八百六十二丈;又東直門外關帝廟挑月河,長 二百七十丈;𩰚虎營至關帝廟大石橋挑河,長三千 一百五十一丈。命內監于躍為河工總理,而以兵部」 司官輪督班軍,共用班軍二百三萬二千餘工。五城 兩縣募夫一萬九百餘名。兵部侍郎吳甡視工,以為 勞費無益,且傷地脈,抗疏止之。

《野老漫錄》:「崇禎庚辰三月既望,大風揚沙,京營大將 旗吹墮永清縣。」

《薊州志》:「十三年,春饑甚,至麥熟少登,民方甦。」

《昌平州志》:「十三年二月風霾亢旱。五月蝗,六月蝗。七 月發帑金行賑。」

《密雲縣志》:「十三年大饑,餓殍遍野。」

《霸州志》:「十三年,蝗旱,大饑。」

《武清縣志》:「崇禎十三年大饑,斗米千錢。樹皮草根食 盡,人相食。」

《東安縣志》:「十三年大旱,人相食。」

《寶坻縣志》:「十三年水澇無禾。」

《遵化舊志》:「十三年,蝗蝻遍野,秋冬大饑,人相食,凍餓 死者,枕藉道路。」

《永清縣志》:「十三年大饑,斗米千錢,人相食。」

《霸州志》:「崇禎十三年,蝗蝻,歲大饑,人相食。」

《大城縣志》:「十三年旱,蝗。」

《玉田縣志》:「十三年蝗。」

《良鄉縣志》:「崇禎十三年,歲饑。」

《保定縣志》:「崇禎十三年,飛蝗蔽日,米價十兩一石,人 相食。」

《玉田縣志》:「十四年大饑,人相食。」

《良鄉縣志》:「十四年瘟疫,歲大饑。」

《寶坻縣志》:「十四年復旱蝗,饑民捕食之。」

《密雲縣志》「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軍譁,燒毀官署 民房。」

《東安縣志》:「十四年大旱。」

《昌平州志》:「十四年大饑,斗米一兩,人至相食。」

《大城縣志》:「十四年大饑,人相食,道殣相望。」

《遵化舊志》:「十四年春,斗米銀一兩。」

《春明夢餘錄》:崇禎十四年八月十八日,車駕臨雍,釋 奠禮成,上步至東西兩廡,遍閱諸先儒神位,諭禮部 國子監諸臣曰:「宋之周、邵、二程、張、朱六子,有功聖道, 今概稱先儒,禮殊未稱。爾部其會同詹翰官議,所以 尊崇之。」明年二月議定進稱先賢,改題六子木主,位 列七十子之下,漢唐諸儒之上,告於先師。得旨允行。 《良鄉縣志》。「十五年大瘟。」

《大城縣志》:「十五年夏,蝗如煙似霧。木葉草根一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