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建後,知縣韋文英隋府重修,今廢。

南察院在縣治東南。舊原行太僕寺,後改書院。明隆慶二年,知縣隋府以察院逼近縣堂,不便行事,遂移置於此。知縣任明道重修。有大門,有儀門,中堂有甬道、露臺,兩角門,有東西序。後有穿廳,有寢室。西為吏舍,東為廚房,吏舍牆垣俱倒。十年,知縣王永命重修。按《府志》:「遷安察院二,一在治北,一在治東南。」

陰陽學在縣治南,今廢。

醫學在縣治西今廢

僧會司在宣覺寺內

道會司在昊天觀內

養濟院在縣治南。按《府志》,遷安在城東南里許。

惠民藥局按《府志》,無址可考。

教場西門外半里。舊有「演武廳」 ,今廢。遺址尚存。

漏澤園在縣治南

撫寧縣治在城東北,明洪武七年建。成化十七年知縣姜鎬修。弘治十一年知縣劉玉復修。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王文衡重修。大堂三間,抱廈三。

間,堂東、西耳房各一間,又東幕廳一間,神器庫房四間,又西庫房十二間。知縣王全忠重修。堂前為戒石坊一座,東西司典房十四間,櫃房三間。戒石坊前為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東角門外為土地祠三間,西角門外為寅賓館三間,前為大門三間,堂後為二堂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後為知縣公廨一所。大堂東為典吏廨一所,儀門西為獄一處,二堂東為圃一處,巡更房前後左右共六處,知縣王文衡新設。

察院在縣治西。明成化三年,同知劉遂建。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王文衡重修。正廳三間,東西皂。

隸房六間,前為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後為廳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

太僕分司即東察院,久廢。址在縣治東,有石獅二座,移鎮河陽水口,水復故道,不為災。小官廳在西察院東,今廢。

陰陽學,在縣治東,久廢。

醫學在縣治東久廢

僧會司在縣治南

教場按《府志》:「撫寧在西門外。」

草場二處:一在縣治東南城牆下,一在衛治東。

撫寧縣倉在縣治西北。明成化三年,都御史閻題設,同知劉遂督建。今廢。

預備倉在縣治西。正廳三間,東西廒房各三間,前廒三間,後廒五間,大門、二門各一間。義倉在縣治東南。明萬曆元年,知縣張彝訓建,今廢。

公館原在永平府東關路北,因歲久頹廢,於康熙二年買置府衙門西柴市口路北。六年,復買地充拓。

養濟院在縣治東南

惠民藥局在縣治東,今廢。

鼓樓在縣二門西,久廢。知縣王文衡勸闔縣輸助,建於城之中央。

鐘樓在縣二門東,久廢。知縣王文衡建於西城上迤北。並見《城池考》。

漏澤園在縣北門外。按《府志》:周四畝。

昌𥟖縣治在城內西南。明正統中,知縣王璽重建。其歷年增修者,弘治中白純道,嘉靖中文世英,萬曆中石之峰。堂東西二庫,東幕廳,西軍儲廳。儀門外,東土地祠,寅賓館,西獄後堂後為知縣衙,堂西縣丞衙,今裁。前典史衙。吏廨列堂左。按《昌𥟖縣志》:「牧愛堂三間,正統間知縣王璽建,文世英重修。萬曆四十三年王」 漢傑重建,更為「忠愛堂。」 後廳三間,王漢傑建戒石亭,廢幕廳一間。忠愛堂左知縣文世英、胡科、石之峰、王漢傑重建儀門三間,楚孔生、石之峰重修角門,東西各一間;石之峰修六房,東西各十間。楚孔生修大門三間。王漢傑重建賓館。大門內胡科建獄一所。大門內西孟秋重築垣牆。獄神廟一間。俱楊子陞修葺。旌善亭三間,大門東;申明亭三間,大門西俱石之峰建。牌坊東西各一,東曰「公廉」 ,西曰「仁恕。」 萬曆四十二年,王漢傑建。知縣宅東九間,王漢傑建;西二十二間石之峰建。縣丞宅,廳三、舍十五間。典史宅,廳三舍九,在忠愛堂西。俱王漢傑、縣丞呂鳳陽重修。吏廨:忠愛堂西,今廢。

東察院在縣東石之峰。楊子陞重修。

西察院在縣西,胡科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