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崇墉峻壁,非輕功可舉。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障據 嶮,路才容軌。曉禽暮獸,寒鳴相和。羈宦遊子聆之者, 莫不傷悲矣。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縣界,又謂之軍都 關。《續漢書》曰:「尚書盧植隱上谷軍都山也。」其水南流 出關,謂之下口,水流潛伏十許里是也。

《通鑑注漢志》有軍都、居庸兩縣,蓋縣各有關。按蘇林 注,但言居庸有關,而軍都則否,蓋北魏時曾分置兩 關爾。

《方輿紀要》:「晉咸康六年,慕容皝帥諸軍入蠮螉塞,直 抵薊城。永和六年,慕容雋使慕容霸將兵二萬,自東 道出徒河,慕輿干自西道出蠮螉塞。」又「太元十年,慕 容垂遣慕容農出蠮螉塞。」「蠮螉」即居庸,音轉耳。 《通典》:「北齊改居庸關為納款關。」

《新唐書志》:「幽州昌平縣西北三十五里有納款關,即 居庸故關,亦謂之軍都關,古夏陽川也。」

媯州懷戎縣東南五十里,有居庸塞,東連盧龍、碣石, 西屬太行、常山,實天下之險。

《十道志》:「居庸關亦名薊門關。」

《通鑑志》:「幽州昌平縣北十五里有軍都陘。」

《北邊備對》「太行山南自河陽懷縣迤湟北出,直至燕 北,無有斷間,此其為山不同他地,葢數千百里,自麓 至脊,皆險峻不可登越,獨有八處粗通微境,名之曰 陘。居庸關者,其最北之第八陘也。此陘東西橫亙五 十里,而中間通行之地才闊五步。」

《呆齋稿》:關在昌平西北四十里,元翰林學士王惲謂: 「始皇築長城,居息庸,徙於此,故以名焉。」

問《次齋稿》,《居庸》亦謂之「冷陘。」

《昌平山水記》:居庸關南口有城,南北二門。《魏書》謂之 下口。《常景傳》:「都督元譚據居庸下口。」是也。《北齊書》謂 之夏口。《文宣紀》:「天保六年,築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至 恆州九百餘里。」是也。《元史》謂之南口,亦謂之西關。《三 國志》:「田疇乃上西關,出塞旁北山,直趨朔方。」是也。亦 謂之軍都關。漢立軍都縣於山之南,今州東四十里 有軍都村。後漢盧植隱居昌平軍都山中,昭烈修弟 子禮事之。晉段匹磾欲擁其眾,徙保上谷,阻軍都之 險,以拒末波。魏道武伐燕,遣將軍封真等從東道出 軍都,襲幽州,是也。亦謂之渾都。《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屠渾都」是也。亦謂之納款關。《通典》:古居庸關在昌平 縣西北,齊改為納款,是也。自南口而上,兩山之間一 水流焉。而道出其上十五里為關城,跨水築之,有南 北二門,以參將一人、通判一人、掌印指揮一人守之。 又設巡關御史一人,往來居庸、紫荊二關按視焉。城 之中有過街塔,臨南北大路,累石為臺如譙樓,而窾 其下以通車馬。上有寺,名曰「泰安。」正統十二年賜名。 「下窾」處刻佛像及經,有漢字,亦有番字,元泰定三年 所鐫也。葛邏祿《迺賢詩序》言:「關北五里有敕建永明 寶相寺,宮殿甚壯麗,三塔跨於通衢,車騎皆過其下。 蓋今亡其二矣。」又八里為上關,有小城,南北二門。 《經世挈要》:「居庸關跨南北而夾兩山水,旁崖流徐。中 山壘石為城,作京師北門,特建衛學,參將分守,而八 達嶺南」北咽喉,於是移居庸把總蓋營房以居之。 《四鎮三關志》:「南口門堡城一座,上關城一座,俱永樂 二年建」

《通鑑注》:「西關,即居庸關。」

《陷蕃記》:「幽州西北居庸關,又西北石門關,關路崖狹, 一夫可以當百。」此中國控扼契丹之險也。

《元史百官志》:「北口千戶所於上都路龍度州東口置 司,南口千戶所於大都路昌平縣居庸關置司。」 《元史·兵志》:隆鎮衛:「睿宗在潛邸,嘗於居庸關立南北 口屯軍,徼巡盜賊,各設千戶所。至元二十五年,以南、 北口上千戶所總領之。至大四年,改千戶所為萬戶 府,分欽察、唐兀、貴赤、西域左右阿速諸衛軍三千人, 并南」、北口、大和嶺舊隘漢軍六百九十三人,屯駐東 西四十三處,立十千戶所,置隆鎮上萬戶府以統之。 皇慶元年,始改為隆慶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延祐二 年,又以哈兒魯軍千戶所隸焉。至治元年,置蒙古、漢 軍籍。

《全邊略記》:「金人起遼東,顧西拔大同,由居庸入。遼人 起遼左,亦由宣、大入於居庸。元人起和林,於開平甚 邇,亦不由古北諸路,乃南取宣、大,由紫荊入,而南攻 居庸,破。」

《金史》「居庸關,國名查刺合攀。」

《四鎮三關志》:「居庸路:東自門家谷口,西至糜子谷口, 延袤一百五十里。南至關,北至永寧城。隘口二十,灰 嶺下隘口十:門家谷口、灰嶺口、賢莊口、錐石口、鴈門 口、德勝口、虎谷口、雙泉口、養馬谷、西山口。」俱嘉靖十五年建 邊城二十六里,附牆臺七座,八達嶺下隘口七:石佛 寺口,青龍橋東口,王瓜谷。俱永樂年建八達嶺口。弘治年建黑 豆谷化《木梁》于家衝。俱永樂年建邊城二十四里半,附牆 臺四座,空心敵臺四十三座,石峽谷下隘口三花家 窯、石峽谷口,糜子谷口。俱永樂年建邊城一十六里,附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