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看花臺、卷幔樓。」
《蒙齋筆談》:「呂洞賓名嵒,唐呂渭之後。五代間從鍾離 權得道,與權更出沒人間。權不甚多,而洞賓蹤跡數 見,好道者每以為口實。」
《瀟碧堂集》:華嚴寺左有洞曰「翠華」,中有石床可憩息, 題詠頗多,苔漬不可讀。又有石洞,在山腰,若鼠穴。寺 北石壁泉出其下,作裂帛聲,故名裂帛泉。有亭可望 西湖,故名「望湖亭。」
《長安可游記》:「華嚴寺有小洞三,俱幽邃,屋後石壁下 一池,其形如壼,土人呼為捏缽湖。」
《長安客話》:上華嚴寺、下華嚴寺,俱正統間建,其額「英 廟敕賜。」寺有二洞,一在山腰,一在殿後,曰「七真洞」,或 云即翠華洞。洞中石碧,鐫元耶律丞相一詞,夏相國 言和之,亦刻于壁。
《文義集》:「華嚴寺鑿山為洞,下上凡五處,深者二三十 步,淺者十餘尺。」
《珂雪齋集》:「華嚴寺後有竇,深不可測,其上為望湖亭, 見西湖明如半月。」
袁中郎集《望湖亭》不作於「龍潭」,而作於「裂帛湖上」,真 無識也。
《大復山房集》:「自華嚴寺西度三石橋,門臨水,曰金山 寺」,寺西北皆山也。
《錢文肅公集》:「金山寺,磵道欹窄,僅可徒步。既至寺,抵 一笑菴,觀龍洞,洞方廣不及尋丈,旁有石穴,深窅莫 測。」
《游業金山寺》西麓盡處也。
《長安客話》:「華嚴右半里為金山寺,山有玉龍洞,洞出 泉,甃石為暗渠,引水伏流,約五里入西湖,名曰龍泉, 望湖亭建其上。」
《珂雪齋集》:「裂帛泉從玉泉山根出,溢而為渠,依山瞰 泉,為昭化寺基。今寺已廢,其鄰為史園,正泉所出也」, 《長安可游記》:裂帛湖泉仰射如珠,串古榆陰潭上,極 幽秀,過趙家隄,水更深碧。
《改過齋雜記》:「宣德年,鑄熏罏,海內所珍。今多贗物,真 者百之一耳。市者一罏索數十金,卒難得其佳者。慈 壽寺西有元福宮,文昌祠前銅鑄一驢,傳是宣德所 造。游人以手摩挲,銅質呈露,其色甚瑩。驗驢之質,亦 可辨熏罏之真贗矣。」
《澤農吟》槁燕中不乏名勝,大抵皆貴璫墳院,位置一 律,殊不雅觀。惟武清侯海淀別業,引西山之泉,匯為 巨浸,繚垣約十里,水居其半,疊石為山,巖洞幽窅,渠 可運舟,跨以雙橋。堤傍俱植花果,牡丹以千計,芍藥 以萬計,京國第一名園也。
風庭《掃葉錄》:左思《魏都賦》有掘鯉之淀,或云即狐狸 淀。《廣韻》:淀、泊屬《韻會》,淺泉也。今京師有南淀、北淀,近 畿則又有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清淀、洄淀、勞淀、濩 淀、疇淀、延芳淀、小蘭淀、大蘭淀、得勝淀、高橋淀、金盞 兒淀、葦淀、大蓮花淀、小蓮花淀、浮雞淀、白羊淀、黑羊 淀、黃龍淀、鵝巢淀、牛橫淀、火燒淀、下光淀、大光淀、糧 料淀、破船淀、水紋淀、百水淀、五官淀、康池淀、廣平淀、 陳人淀、武盇淀、洛陽淀、齊女淀、邊吳淀、燕丹淀、趙襄 子淀、孟宗淀,其他不能悉記,凡九十九淀。按《說文》無 「淀」字,傳寫者或作甸,或作澱,或作墊,皆非。
《朔紀》:西湖,土人稱之,必曰「西湖景。」
《山行雜紀》:「西湖北岸長堤五六里,堤柳多合抱,龍王 廟據其中,外視波光十里空灝際天諸峰在眉睫間, 絕無丹青脂粉氣。」
《瑯琊漫鈔》:北京功德寺後宮,像設工麗。僧云:「正統時, 張太后嘗幸此,三宿乃返。英宗尚幼,從之遊,宮殿別 寢皆具。太監王振以為后妃遊幸佛寺,非盛典也,乃 密造此佛。既成,請英宗進言於太后曰:『母后大德,子 無以報。已命裝佛一堂,請致功德寺後宮,以酬厚恩』。 太后大喜,許之。復命中書舍人寫金字經,置東西房。」 自是太后以佛及經在,不可就寢,遂不復出幸 《山行雜記》:繞功德寺後,過金山口,見一高峰,頂有紺 殿角。急趨之,行數里荒寂,絕無僧舍,路多礫石,而所 見紺殿已不可即矣。僅見一谷口,頗幽邃,騎不能上。 乃下馬,步上坡三里許,稍南,度大壑,又三里許,朱門 煥然,上書「寶藏精藍。」入門,又二里許,披宿莽陳根而 行,上石磴,為天王殿。再百步,上石磴,為寶藏殿。殿右 石棧凡五轉,每轉可二丈餘。棧盡為臺,臺有觀音殿。 二十里外所見紺殿角,即此也。寺係正統四年為西 域僧道深建,初名「蒼雪菴」,後敕賜今額。
以上山中諸泉,《圓通寺》門水第一,《寶藏》次之。
《青箱堂集》:「甕山下東南數十步,舊有耶律丞相祠,崇 禎中尚存,而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陌頭,少前二翁 仲,其一首毀,相傳居人夜見有光,疑其怪而鑿也。後 一高阜,則公墓迨。今三十年,斷隴已平,問之土人,鮮 有知公墓者。墓西半里圓靜寺,僧猶能言其處。」 《山行雜記》:「甕山前有仁慈菴,入門三百步,兩傍椿樹 夾之。」登石磴二十級,有堂三楹,兩廡翼之。西廡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