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壬《紀事》又云:「為父子久離,相逢喜極而死,葬焉。曾掘之,風雨大作而止。今戌者,歲祀之。」 其稱喜峰者,蓋自永樂之後矣。《府志》又云:「青山在縣北三舍,又二舍至喜峰,環灤而北,別一洞天也。」 又云:「女兒山西為鐵門關,關外有大潭,喜峰水之源也。」
片石山 ,在大喜峰西南二十三里,老子谷之東三里,橫截如劈,不可越下,片石長十丈,出於灤而上,因以「片石」 名。
樓子山 在灤西,其巔石遠觀如之,又名「猴兒山。」
屏山 在樓子山南十里。
澤高山 ,在縣西北百八十里,袤五十里,高七八里,盤折而上,土名三十二窟道。郭造卿云:「余更名之澤高山。」 遼之澤州有神山、九宮、石子嶺,在灤、潵間,今不可知,而此適其位,且最高云。珠山 ,在澤高山之陰,有圓覺寺,臨灤西崖,為朝宗巖、桃園,適灤陽營者渡此。
大小尖山 :在珠山之陽,並如兜鍪。大者尊嚴,小者崎曲相次。小之支為釣臺,潵河至此十一曲而匯焉。大之支為松臺、蓮心館。
龍井山 :在大尖山傍。
壽星山 ,在縣西北百七十里,為潵之陰,去漢莊五里許。舊名「勒馬巔。」 石高二丈,屹立,名「將軍」 ,戚總理改之。
六寶山 與壽星山相隔半舍餘,以「產」 名之,居人皆礦徒也。乃太平、三屯二營適中焉。
鳳翅山 :在六寶山西。
中峰山 與鳳翅山近。《恆河》經其西二十里,合「灤。」
景山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高八里許,舊有二名,南為明,北為陰,矗立雲表,將雨,其巔先雲。其陰為鹿兒嶺,嶺東三屯鎮城。嘉靖之元總兵馬永建祠其巔,以奉諸葛忠武、岳武穆、文信國,為三忠祠,取景行之義,而更名焉。亦曰景忠山。又立碧霞元君祠,東自山海,西至京師,進香者如市,後乃委官收稅,以充撫賞云。按《遷安縣志》。明武宗正德中。總兵馬永見白馬立山嶺。遂建三忠祠。後復立泰山行祠。增置神遊亭於上塔兒山。
月城山 俱在景山北接界於洪山口。其外為長城嶺,諸山近川。自鹿兒嶺西流入遵化。將軍山 自龜龍津南行,採樹嶺西五里為將軍山。有二將軍墓,有洞。
烽堠山 :在將軍山下,滴水崖之西十五里,危峰頂為「烽堠山。」
荊子山 在烽堠山迤北,刀兒崖後十里,牽馬嶺之隅。有涓流西北合灤。
寧山 在荊子山西十里外。
井山 在寧山西北,有井,下通灤江。
三稜山
玉帶山 俱在井山南
三帶山
「楊老山 」 ,在玉帶山南,觀音巖之北,高峰二十里,外為「三帶山、楊老山。」
柏山 ,與楊老山近,以「產」 名,有寺。
龍泉山 ,自黃臺南十餘里入瓜村社,為龍泉山。其半有泉清冽,曰「聖泉」 ,以禱雨有應,寺以之名。亦有蟒洞遺跡。按《遷安縣志》,在縣南十五里。嵐山 在龍泉山南,其椒有洞,雖晴如蒸。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
牛山 ,在羊欄山南,在要孤東半舍石狀如牛。按《遷安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遊鄉山 自橫山北董家口關踰河西轉,有石坎可梁北三里許,兩山奇崿,夾溪如錦,步障為遊鄉山。按《通志》:在遷安縣北九十里。
白龍山 在寧山北,臨灤,有浮圖。按《遷安縣志》,「在縣西北九十里灤河之濱,相傳有龍見其內,香羅山 恆水經其北,環景山東南麓焉。」 按《通志》,「在遷安縣西北百二十里。」
佛院山 與四角山近。按《遷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巋然高峻,人蹟罕到,望之如佛像,又名達摩菴。」 但《縣志》「是佛面山,無佛院山」 ,而《府志》有佛院山,無佛面山,恐即是一山而音訛耳。
「牛心山 」 與「佛院」 山近。
黃山 在縣西五十里,綿亙十里,昔人於此避兵。按《遷安縣志》:「陡然壁立,攀援而上,可避兵。」 蟒山 在塔子山迤南,其產鐵冶。按《遷安縣志》:「在縣東北十五里,產鐵。昔有冶,世傳山東有深穴,三蟒出沒為害,官軍射殺之。」
曬甲山 在青山西,去橫嶺十里。按《遷安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