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7 (1700-1725).djvu/8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午山 在筆峰之前。按《昌黎縣志》亦在縣西五里。

白廟山 ,與午山近。按《昌黎縣志》,「白廟峪在縣北十里」 ,恐即此。

楸皮山 ,與白廟山近。按《昌黎縣志》,「楸波峪在縣西十里」 ,恐即此。

東山 在縣東二里,亦名「圍山。」 傍有危石,如房如盤,一人及千人搖之,動而不可移,南向有石佛影。

野湖山 ,在縣東四里。

兩山 ,在縣北八里,在諸。前以路旁二石名。按《昌黎縣志》,「在縣東八里,兩山相峙。」

行虎山 在兩山迤北二里。狀如虎行。

樵夫山 在縣北二十里,孤立其畔二石窟,容數百人,可避兵。按《昌黎縣志》,在縣東十二里。海眼山 在縣北三十里,石洞澄澈,潮汐應候。按《昌黎縣志》,「海眼在連峰山上。」

連峰山 ,與海眼山近,左右十餘里,撫寧表也。按《昌黎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安山 在縣西三十里。有避兵堡。飲馬河經其下,東入於海。

團山 :在縣西四十里,過楊文坨。

龍山 ,在縣西五十里許。上有塔,下有蓮池,百餘畝。今改為靜安社,去山十數里。舊《志》誤以此為昌黎柳城山。

五山 ,在縣西七十五里,絕頂四顧,邊海在目,有遺壘雄峙。《灤江縣志》以為唐太宗駐蹕山,非也。郭云:「按《史》帝自命名者,在遼東安市城。」 按《昌黎縣志》,縣西八十里有武山,未知即此否,但「武」 「五」 字異耳。

磨山 ,其石可材如人如獸,如碾如磑之類,為白石店,下臨灤河。按《昌黎縣志》,「縣西三里有磨磑山」 ,未知即此否。

書院山 在團山北五里許。兩岡合抱,傳為夷齊讀書處。腰有洞有寺,後有石巖滴水,名洗心泉。有井,口窄腹侈,觸處為泉,名「龍泉。」

「長山 」 在書院山東。

駱駝山 ,在書院山東。按《府志》所載駱駝山,兩見昌黎縣諸山內。

墳山

茶葉山 俱在書院山東。

「荊山 」 在書院山北。

拉虎山 ,在書院山北,東南二峰,側灤河,其後孤石直秀,雄峙於水滸,曰「釣魚臺。」 面水環山如堵。

西山 按《昌黎縣志》,「在縣西二里。」

紗帽山 按《昌黎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龍潭山 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十五里,有海月亭,左有觱泉,石孔中湧出,冬夏不竭,飲之甘美。按「府志」 無龍潭山,疑即所載本縣龍潭,而縣志因名其山耳。

上水巖 在觀音山西北,有休糧寺天池,冬夏不涸。按《昌黎縣志》,水岩山在縣北十五里,有古寺井,林木森然。按《通志》,一名西岩山,中有深洞,石壁出泉,冬夏不竭。疑即此。

井兒峪 在觀音山前。有仙化寺,松柏若海濤萬頃。其突如盤谷,群峰環之。頂石為天橋柱,人罕能至。史言秦始皇、漢武帝、魏文成、齊文宣、唐太宗並登此山。今無可見,惟石壁《鑱文》五十四,為石花所封,僅存「明昌幾年」 五字,乃金章宗年號耳。

觀音洞 :在虎皮山東。

《仙臺 》:自中峰山迤西北十里許為孤山。自東徂西,為仙臺頂派。臺前拱向,峰巒疊出。迤右為崖,秀石林立,長列尖削如鋸齒。

《歡喜嶺 》,自仙臺迤東有嶺,前為群峰蔽虧,登者至此出中霤,稍可四望,名「歡喜嶺。」 直南而下,亂石交牙,為閻王鼻。兩山夾峽,翳不見日,長谿滑,路漫湛陰陰。

石門峪 ,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十五里。」

黑鶯峪 在歡喜嶺前。按《昌黎縣志》,「在縣北十里。」

山心洞 ,在黑鶯峪下二丈許,有縣石如心,曰山心洞。西為浩然臺,東為望海亭,又東有瀑布數處,稍下為龍潭寺。按《昌黎縣志》,「金時北平牧高侯二車王公曾遊於此。」

西五峰 在山心洞東。峰如筆架,秀麗迥出,為圓通寺。有韓文公祠,祠後有泉三。

劉九洞 ,在西五峰右前。

東五峰 在劉九洞東。懸岩有洞,深廣數丈,中有清泉外流,味甚甘冽。上有古柏如虯,環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