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門四:東曰「啟明」 ,西曰「城寶」 ,南曰「咸亨」 ,北曰「胥宇。」

皇清康熙七年,大雨坍塌,知縣劉崑重修。

按《縣志》,高連垛口不及二丈,底厚二丈餘,頂寬僅數尺。城門四座,角樓四座,垛口共計八百六十。砲臺二十座,窩鋪三十二。池一道,寬二丈餘,深一丈餘。甕城四座:東曰眺瀛,西曰瞻恒,南曰文明,北曰拱宸。

安州城 在易水之南。築以土,周五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五尺。宋楊延朗屯兵禦遼,因築以自固,後頹壞。明時修築,門有四:東曰熙皞,又曰「望瀛」 ;西曰保釐,又曰「耀武」 ;南曰咸和,又曰「迎秀」 ,北曰永清,又曰「太平。」 明景泰中,知州陳綸、成化中知州王欽,俱加修補。弘治初,知州宋經築甕城,重門四。正德末,李鉉、嘉靖中,李應春俱重修。判官欒尚約建城樓、甕城樓各四座。萬曆中,知州王思睿、馬鳴轂俱重修。

按《州志》:「宋經築甕城,重門四,曰東康、西泰、南平、北寧。」

高陽縣城 。舊城在龍化鄉,多水患。明洪武三年,移豐家口,去舊城西二十里,未及版築。正統己巳始創置,無何,圮。天順四年,知縣魯能偕同知柴讓大築之,建四門:東曰「東作」 ,西曰「西成」 ,南曰「霑化」 ,北曰「迎恩。」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馬崙增築高厚,創敵臺,建重門。萬曆中,知縣喬繼科易女牆以甎。三十五年,大雨,垣壞,知縣侯提封復大修之。

按《縣志》:「馬崙建重門,曰賓陽、曰餞成、曰迎熏、曰望闕。舊惟南北兩關,弘治中,曹來旬始開東西關。隆慶中,鄭元復始建煙墩,周迴可四里許,闊一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四丈。崇禎十年,知縣雷覺民用孫文正公積甎計,建空心甕城,四角臺四,上設望眼,下設砲眼額。其東門曰瀛環,西門曰恆仰,南門曰慈襟」,北門曰「拱極。」十二年,直隸巡撫委司李廖國遴勘築甎城,廖捐銀闕。兩。高苑令孫銓捐甎廿萬,按基分工,丁役夫地貢甎,遂成城。新安縣城, 漢時在三臺,至金章宗始縮。公孫瓚之易京而城之,周九里,高三丈,闊九尺,池深一丈,闊四丈,門四,東曰景寧,西曰廣德,南曰來遠,北曰安仁。且陞縣為州,另置渥城為附郭。元至元二年廢州。二十二年,易水泛漲,城櫓民舍漂沒無遺。至明城還,新安州舊城也。周圍七里十三步。洪、永以後,屢壞屢修。正德九年,知縣王舉大修之,增高加厚。萬曆間,知縣張廷玉、胡士棟俱增拓之。知縣危思謙添四門甕城濬池,王皋易坯垛而甎之。按《縣志》,「新安城,漢時在三臺,尚有衙門道、申明亭遺址。明成化四年知縣趙俊修。弘治十四年知縣周倫修。正德」九年,王舉鼎建。四門,重簷滴水,金碧輝映。扁:東曰「東暘」,西曰「西皋」,南曰「南薰」,北曰「北宸。」嘉靖十七年,知縣張梅又修。萬曆丁亥,知縣羅啟先開通秀門,張廷玉又大修。東、西、南三面,寬可旋輿,垛高八尺,灰石鎗銃俱備。又撤西、南兩城樓而宏拓之,額其上:東水鄉花縣,西望易臨淶,南迎薰篙月,北瞻雲「拱極」,置砲火捍禦等具。

易州城 在易水之北,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闊六丈,池深二丈,相傳「戰國孫操所築。門二,東朝陽,西廣武。」 明正統十四年,御史郭紀、知州馮愷修。隆慶二年,兵道何東序、知州饒孚重修。新甎城仍舊址,高四丈二尺,闊七丈。萬曆五年,因舊城卑陿,時有傾圮,疲於歲繕。請發三郡戍卒興築,三年告成。基以巨石,壘以澄漿,門仍二,東曰迎暉,西曰靖遠,較故城不啻天壤矣。按《州志》:舊土城高三丈七尺,池深三丈三尺。山廠城 在州西北三里,明天順元年建。淶水縣城 ,舊在拒馬河西北二里,周城灣為河水圮壞,戰國時徙置城北六里。北莊亦被河水衝壞,後徙置今地。周三里八十五步,高二丈,闊一丈五尺,池深「八尺,門四:東曰朝陽,西曰望臺,南曰迎秀,北曰拱宸。」 後塞西門。成化初城圮,縣丞喬登、主簿吳海修築,七年復開西門,十二年知縣姜盛重修。二十二年知縣李憲建城樓三座。城係土壘不堅,崇禎七年知縣袁懋功議易以甎,纔鳩工而陞去。十年知縣袁始基成之。按《縣志》,「景泰二年縣丞齊肅督工」 修築,將東西二門築塞,開南北二門。成化七年,因學中風水不利,教諭張才移文復開西門。嘉靖三十九年,知縣唐治增臺起樓,壯觀於前矣。南門外東西大街,居民湊集,商旅往來。兩端有門,東曰「忠孝」 ,西曰「迎恩」 ,以燕京在西故也。今城上有角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