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水關「城南二里,關設二門,河自東來入之。先年邊警不作,以後春夏則啟之,以通水道。冬間則閉之,以防外盜。內止列木為柵,數有邊警。」 嘉靖四十三年,主事孫應元集議呈部,「添設鐵葉閘板二扇,每扇闊一丈二尺,高一丈四尺。旁用大木柱,亦以鐵葉包裹。柱上各有護朽石,柱下各有出水石。城上設懸樓,以蔽」 風雨。設滾木轆轤以便啟閉。「無事則高懸城半。有事則閘至水底。」 卒遇警急可無慮云。

北水關城北二里。關設一門,河自東來入之。嘉靖四十三年,添設閘板一扇,制度與南水關同。

旱門關城北六里,今砌塞。

角山關:城北十二里。角山之巔,長城補截谷紆迴其上。先年守備所屬,以此為界。

三道關:城東北二十里。

寺兒峪關城東北三十二里。以上二關,舊屬石門寨。隆慶三年,裁革守備,改設參將,撥付山海路管理。

南水關敵樓在本關城下。

北水關敵樓在本關城下。俱萬曆元年總督軍門劉應節建。

邊牆,嘉靖以前,原額八千五百七十六丈六尺。萬曆七年,增築南海口入海石城七丈。都督戚公繼光行,參將吳惟忠修。凡有損壞坍塌,制撫行文本路修補。

敵臺

鎮城敵臺五座   ,羅城一座。

西關南北二座

「靖鹵」 一號臺,在南海口盡頭,屹然立海水中。嘉靖四十四年,主事孫應元建,實為敵臺之始。隆慶四年,總兵戚繼光改此名。又旱門關外鎮敵臺一座,亦孫所建,後因邊裏築臺,遂廢。「王受」 二號臺,萬曆二年,軍門楊兆行、參將沈思學建。

白鋪三號臺    北,小鋪四號臺。

《大灣》五號臺    ,《界牌》六號臺。

以上四臺,俱萬曆十二年,軍門張佳蔭「行」 真定游擊董承祺建。

南水七號臺,萬曆元年,軍門劉應節、行參將林岐建。

《北水》八號臺,萬曆二年,劉應節行參將林岐建。

腰鋪九號臺萬曆十四年,軍門王一鶚、行參將谷成功建。

旱門十號臺,萬曆二年,軍門劉應節、行參將林岐建。

角山東十一號臺,隆慶四年,軍門譚綸、行參將管英建。

「三道小口」 十二號臺,隆慶五年,軍門劉行、參將管英建。

桃園東十三號臺,萬曆六年,軍門梁夢龍、行參將吳惟忠建。

「三道正關」 十四號臺,隆慶三年,軍門譚綸行參將莫如德建。

「爛石」 十五號臺,隆慶四年,譚行參將管英建。「唐帽」 十六號臺,隆慶五年,軍門劉行營參將管英建。

唐帽西十七號臺,萬曆六年,軍門梁夢龍、行參將吳惟忠建。

尖山東十八號臺,萬曆五年,軍門楊兆行、參將王有臣建。

尖山十九號臺,萬曆十五年,軍門王行營參將谷成功建。

「松山東」 二十號臺,隆慶三年,軍門譚綸、行營參將莫如德建。

《松山》二十一號臺,隆慶五年,軍門劉行營參將管英建。

松山西二十二號臺。隆慶四年,軍門譚行營參將管英建。

「橫嶺」 二十三號臺,隆慶三年,譚行營參將莫如德建。

以上敵臺,共二十三座,每座傳烽墩十四處,砲空三十六位。設防守百總一名,南兵五名,北兵二名,統以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每臺置佛郎機八架,快鎗八桿,火箭五百枝,鉛子四千五百六十個,石砲三百位,火藥五百斤,火器什物俱全。烽堠、《山海》共計一十四處,每軍士六名,遇警旗砲接傳。隆慶四年,都督戚繼光始設

演武場在南門外。有望軍臺。

新軍營房在城東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