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將其眾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里,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陣,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逐北至柳城。《通鑑》,晉穆帝永和五年,趙王虎卒,國內大亂。慕容霸上書於燕主雋,請伐趙。雋曰:「鄴中雖亂,鄧恆據樂安,兵精糧足。今若伐趙,東道不可由也,當由盧龍。盧龍山徑險狹,虜乘高斷要,首尾為患,將若之何?」霸曰:「恆雖欲為石氏拒守,其將士顧家,人懷歸志,若大軍臨之,自然瓦解。臣請為殿下前驅,東出徒河,潛趨令支,出其不意,彼必震駭。上不過閉門自守,下不免棄城逃潰。然則殿下可以安步而前,無留難矣。」雋從之。六年二月,雋遣霸將二萬自東道出徒河,慕輿干自西道出蠮螉塞,雋自中道出盧龍塞,以伐趙,命慕輿埿槎山通道。又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燕清河王會使征南將軍庫官偉、建威將軍餘崇將兵五千為前鋒,偉等頓盧龍近百日。《魏書·常景傳》:「杜雒周反於燕州,以景兼尚書為行臺,與幽州都督、平北將軍元譚禦之。景表求勒幽州諸縣悉入古城,山路有通賊之處,權發兵夫,隨宜置戍,以為防遏。肅宗從之。別敕譚西至軍都關,北從盧龍塞,據此二嶮,以杜賊出入之路。」又詔景「山中嶮路之處,悉令捍塞。」《隋書陰壽傳》:「開皇初,高寶寧引突厥攻圍北平,令壽率步騎數萬,出盧龍塞以討之。」已上諸史所載盧龍之事頗詳。《魏書》,新昌有盧龍山。《水經注》:濡水又東南逕盧龍塞,塞道自無終東出,渡濡水,向林蘭陘,東至青陘。盧龍之峻,險坂縈折,故有九崢之名矣。燕景昭元璽三年,遣將軍步渾治盧龍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軌,刻石嶺上,以紀事功。《杜氏通典》:盧龍塞,在今平州城西北二百里。張行人舊志云:「在今府城南一里。」誤矣。

盧龍城 ,《水經注》:「濡水又東南逕盧龍故城東,漢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頓所築也。」

蹋頓城 ,《晉書載記》:「石虎謀伐昌黎,遣曹伏將青州之眾渡海,戍蹋頓城,無水而還。隋煬帝征高麗,其右第七軍出蹋頓道。」

樂安縣 《晉書載記》:「石虎將伐慕容皝,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穀豆千一百萬斛於安樂城」 ,《通鑑》作「樂安。」 《水經注》:濡水東南過遼西海陽縣,又經牧城南,分為二水,北水謂之小濡水,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逕樂安亭南,東與新河故瀆合,魏太祖征蹋頓所導也。在今樂亭縣境。

「三陘 」 ,《通鑑》晉穆帝永和六年,慕容霸軍至三陘,魏征東將軍鄧恆惶怖,焚倉庫,棄樂安遁去。《註》:「魏收《地形志》:海陽縣有橫山」 ,蓋即三陘之地。盧溥鎮 ,《晉書地理志》:「自幽州至於盧溥鎮,以南地入於魏。」 按《魏書太祖紀》,「范陽人盧溥聚眾海濱,殺幽州刺史封沓於此。」 蓋即其所據之地以名鎮,而燕之幽州乃令支也。

蠮螉塞 ,《晉書載記》:慕容皝率騎二萬出蠮螉塞,長驅至於薊城。《通鑑》:晉孝武太元十年,燕主垂遣慕容農出蠮螉塞,歷凡城,趨龍城,討餘巖。昌黎郡 :按昌𥟖有五,《漢書》,遼西郡之縣,其八曰昌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應劭曰:「今昌黎,《後漢志》作昌遼」 ,或「黎」 字之譌也。《通鑑註》:昌黎,漢交黎縣,屬遼西郡,後漢屬遼東屬國都尉。魏齊王正始五年,鮮卑內附,復置遼東屬國,立昌黎縣以居之,後立昌黎郡。《晉書。武帝紀》:「太康二年,慕容廆寇昌黎。二年,安北將軍嚴詢敗慕容廆於昌黎。成帝咸康二年,慕容皝自昌黎東踐冰而進,凡三百餘里,至歷林口。」 是則在渝水下流而當海口,此一昌黎也。《晉書載記》:「慕容皝徙昌黎郡。」 又云「破宇文歸之眾,徙其部人五萬餘落於昌黎。」 及慕容盛之世,有昌黎尹張順、劉忠。高雲以馮素弗為昌黎尹,馮跋之世,有昌黎尹孫伯仁。以史考之,當去龍城不遠,此又一昌黎也。魏併柳城、昌黎、棘城,於龍城而立昌黎郡,《志》云:有堯祠、榆頓城、狼木如《列傳》,韓麒麟、韓秀、谷渾、孫紹之倫,皆昌黎人,即燕之舊都龍城,此又一昌黎也。齊以後,昌黎之名廢。至唐太宗貞觀三年,更崇州為北黎州,治營州之東北廢陽師鎮。八年,復為崇州,置昌黎縣,後淪於奚。《遼史》:建州永康縣,本唐昌黎縣地,此又一昌黎也。遼太祖以定州俘戶置營州鄰海軍,其縣一,曰廣寧。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昌黎,相沿以至於今,此又一昌黎也。《舊志》辨「昌黎」 有二,而不知其有五。今序而列之,論古者可以無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