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及。是廣都去龍城二百里,而石城在其中間也。慕 容熙畋于北原,石城令高和與尚方兵於後作亂。註 云:「高和本為石城令,時以大喪,會於龍城。」是石城去 龍城不遠也。《魏書·地形志》廣興下云:「有雞鳴山、石城、 大柳城。」此即漢之石城矣。魏太平真君八年,置建德 郡,治白狼城。領縣三:其一曰石城,有白鹿山祠。其二 曰廣都。《水經注》:石城川水出西南石城山,東流逕石 城縣故城南,北屈逕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又東北 入廣成縣東廣成即廣都城。燕之石城在廣都之東 北,而此在廣都之西南,是魏之石城,非燕之石城矣。 《隋書》始無石城云「北齊廢之。」而《唐書》平州石城下云: 「本臨渝,武德七年省,貞觀十五年復置,萬歲通天二 年更名。有臨渝關,有大海,有碣石山。」是武后所更名 之石城,又非魏之石城矣。

《舊唐書。回紇傳》:「追躡史朝義至平州石城縣,梟其首。」 《遼史》:灤州統縣三,其三曰石城。下云:「唐貞觀中於此 置臨渝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石城縣,在灤州南三十 里,唐儀鳳石刻在焉。今縣又在其南五十里,遼徙置 以就鹽官。」是遼之石城,又非唐之石城矣。今之開平 中屯衛,自永樂三年徙於石城廢縣,在灤州西九十 里,乃遼之石城。而《一統志》以為漢舊縣,何其謬與? 《永平府志》:「北魏紇那三年,為石勒攻于陘北,不利,遷 大甯以避之。在廣甯大北。」注:「為大寧也。五年,奔于宇 文部。後二年,石虎納翳槐于大甯。紇那出居慕容部。 建國三十九年,拓跋國為秦破,大亂。世子珪依舅賀 訥,訥時攝東部,為大人,遷居大寧,行其」恩信,眾多歸 之。太宗永興五年七月,破越勤倍泥部落,徙二萬餘 家于大甯川。神瑞二年五月丁亥,上次于參合東,如 大甯。泰常元年閏十二月壬申,幸太甯。世祖始光元 年四月甲辰,東巡如大甯。稱甯者三:曰大甯,曰廣甯, 曰甯川。廣甯,漢上谷屬縣也。上谷郡諸縣,後多稱「甯」 為「寧。」故廣甯,今隆慶之永寧縣。《古蹟》有小甯城,在州 城西,則大甯在東北可知。

元許有壬《圭塘集》載喜逢口事,今關名喜峰,似失厥 義矣。其與丁文苑同科,為哀辭曰:「文苑移官山北,山 北置大寧右白霫,地去京師東北尚八百里,陸不可 以挈家,水縈紆五千里,扶病擁幼,殆不能為謀。」即斯 辭也,豈舟可通乎?按史將由灤通漕,于上都造船,視 為不可而止矣。今灤河之滸,尚有繫纜鐵樁,或以為 繫浮橋,或以為繫舟。正德初年,漁人獲一鐵纜錨,重 三百餘斤,則昔灤或深于今矣,豈亦以繫浮梁者哉? 元通漕艦或不可至上都,豈其不容舠以達于大寧 乎?若召閩中清流之舟水手,今必可達小喜峰而至 大寧,亦未可知也。

《灤志》:別故河入菉豆灣。許莊云:「別故」,俗傳別溝,聲之 訛也。菉豆灣,一為綠頭灣,謂泉內有綠頭物,故云。一 為龍𩰚灣,謂昔龍𩰚於此,俗謂菉豆多,故從焉。 舊《志》:撫寧縣東九十里有秦皇井,甘冽異常,世傳始 皇過飲此,與扶蘇泉類。《府志》:在府城北。《灤州志》:在州 城西北十五里。以《遼史》為信,則灤州是矣。孰知「扶蘇」 乃「狐蘇」訛乎?

《洪武錄》,大寧有新城、木榆等衛,此非定名也。其云「灤 陽口外富民、寬河、柏山、會州、新城、大寧等處,宜置七 驛。」今考灤陽驛五十里為冨民,而寬河,而柏山,而會 州,而季莊,而冨谷,皆六十里。而七十里乃大寧都司。 今灤陽驛移于三屯,則多四十里矣。古城在喜峰,或 自口外移入也。

《憲章》諸錄,皆列開平東西八驛名。今考元大都六十 里至順義,七十里至密雲,六十里至石匣,六十里至 古北口而出,五十六里為青松,東北六十里為興州 中屯,西五十里為古城,六十里為灰嶺,五十里為灤 河,又五十里為黃厓,又六十里為哈叭,又五十里為 沈河,又四十里為東涼,五十里為開平。大都至此七 百五十里,地高井深,星大。北去慶州,多古松,號曰「千 里松林。」宣德五年,徙衛于獨石,棄地三百里,失龍岡。 灤河險,而獨石非通途,原無驛也。

舊《志》:「昌黎仙臺山後有石洞古井,張果老院在焉。石 碾石槽遺跡尚存。撫寧縣東十五里以氏河,為其騎 驢曾陷焉。其飼驢石槽蹄跡宛然在府城五里。大石 盤礡上低陷如之。其墓在撫寧縣東南七十里,韓湘 與張果老栖仙臺山,常對奕,今有仙人奕石,腳跡石 盤文甚古。」又觀音洞石壁上有韓仙真影,世傳修仙 辭鄉遺狀云:「墓在昌黎城西南八里」,果老弗問矣。邇 者縣令刻《藍關記》,瑤華帝君韓若雲自撰。云文公集 其弟滂《墓志銘》,支系甚明。其詩左遷至藍關,示姪孫 湘。是記以公為叔而父其伯祖會。會無子而有子,湘 有父而無父矣。竟篇言呂洞賓七度之成道,及諸與 游拾得輩未嘗與張果老游,北至五臺山,未嘗言「入 燕」也。則昌黎縣之仙跡,視斯《記》自辨矣。

《日知錄》:今永平府盧龍縣南有李廣射虎石,廣為右 北平將軍,而此地為遼西郡之「肥如。」其謬不辨。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