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十八卷目錄

 保定府部彙考二

  保定府山川考水利附

職方典第六十八卷

保定府部彙考二

保定府山川考水利附  府志州縣志附

本府。清苑縣附郭。

白雲阜 在郡南,似山非山,俗曰「南坡」 ,春夏秋有氣如雲。

九水 ,舊志曰:「九水曰徐,曰漕,曰雹,曰平,曰一畝泉,曰方順,曰唐,曰滋,曰沙。」 徐水源發五迴嶺,徑北平縣東,合漕水,徑清苑城,又東南與滱水合。《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入於河。又東入滱,別名順水。《水經注》曰:漢光武追銅馬五蟠於北平,破之,順水進保范陽。蓋徐水之別名也。漕水出寧縣漕河澤,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又東南,徑北新城故城。」 《水經注》曰:「漕水東入於徐水。又東南徑故城北,俗謂之祭過城,今安州有祭頭村」 ,疑即此。雹水源出石獸岡,在易州西南六十里。《水經注》曰:「雹水出中山城北易水東流,有毖水南會渾波同注,俗謂之雹河。」 司馬彪《郡國志》曰:「雹水出故安縣。世祖令耿況擊故安西」 山賊吳耐蠡符雹上十餘營,皆破之。即是水也。平水無考,疑是博水。《地理志》曰:「博水東至高陽,入於河,又東北徐水注之。」 《水經注》曰:「博水亦兼濡水通稱,以水道求之,即今所謂平和者。」 後世或因地名而失其本源耳。一畝泉,出滿城縣東,一名尚泉,其流與雞距泉合,東徑清苑界,入於滱。方順河,在滿城縣南五十里。流自完縣境,徑清苑界,俗名梁頭河,東入滱。唐水發源楊川嶺,出唐縣。應劭曰:「中人城西北四十里,謂之唐水。」 《水經注》曰:「唐水出中山城北,即中阜。下流徑祁州境,與沙河合。」 《一統志》謂:唐水源自山西大同靈丘縣南,徑飛狐口,過倒馬關,至唐始大,故名。沙水源出代郡靈丘縣白坡頭口,流徑新樂縣界,過祁州境,與滋河合。滋水源發山西放回山,徑唐縣張茂村,伏流出真定北,又東南注於唐水。此則「九河」 ,非會滱則入濡也。

徐水 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即五迴嶺也。三源齊瀉,一澗東流,轉徑東山下,水西有御射碑。「金井 」 在府城西南三皇廟內。明御史金毓峒殉難處。

雙井 在府城西。二井並鑿,相離尺許,一苦一甘。

龍井 在府城南,有龍居其中,旱禱即應,久廢。蓮花池 在府治前。元大帥張柔鑿。兩沼對開,一橋曲度,盛夏荷繁,乘畫舫穿花游泳,碧影香風,鳥歌魚躍,登臨漪亭,令人有濠濮間想。清苑河 「發源滿城一畝泉。」 東合雞距泉,徑郡城南,東入滱水,過安州、雄縣達於海。有西閘,東上閘、東下閘,啟閉蓄洩。天津賈舶直扺南城下,水勢瀠洄,波光澄澈。暮春初夏,郡人競為泛舟之游,絲竹槃壺,數里相屬。舊志以為一景。石橋河 ,方順河下流。按《縣志》:在滿城南五十里,流自完縣境,徑本縣魏村、白團、大冉、百塚、柳林,東入一畝泉河。

梁河 按《縣志》一即石橋河,一畝泉,二水交會之東,俗呼梁河。一在延福社北河莊,乃唐河支流,有雨則泛。

界河 按《縣志》,其源發自慶都縣,徑本縣王力、延福、草橋、百塚,東達於安州

清涼河 在清涼城西,故名。

一畝泉 《一統志》云:一名尚泉,一名西涯泊,傍有村,即程伊川所謂藻西莊也。按《縣志》:即清苑河,在城濠南,其源發自滿城賢臺社泉自地中湧出,大小方廣約一畝,故名。合雞距泉,徑城濠南,東入滱水,徑安州雄縣達於海。

雞距泉 發源在郡城西三十里。狀如雞距,故名。與「一畝泉」 合流,徑郡南,東入滱水。元大帥張柔作新渠,鑿西水門水入郡城,循市東行轉北,由北水門出,別為東流,夾南街雙流交貫,至府學泮池。由南水門出,及城外東南隅,仍歸清苑河。夏秋時,芰荷水鳥錦簇笙鳴,居人樂之。今堙塞為衢,遺蹟尚存。

青溝 按《縣志》「在喇喇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