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8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梁門陂 」 易水東分為陂。

定興縣

沙河 即馬村河。按《縣志》:源出淶水樂平山麓,名遒欄河。徑縣境石柱北,與易州之梁村水、白楊嶺水、馬跑泉水合流而東,由古桑大仁究室河內,與易水會河陽渡。宋曹彬岐溝之敗,南趨易州,方瀕沙河,而釁休哥,兵至驚潰死者過半,水為不流,即此。

界河 按《縣志》,「今邑與新城分界也。源起新城閆家甫,由斗門而南淘窪,有灣,東流與之會,越鋪頭東及王家莊,入界河。」 鋪鋪,金遼舊築以備宋者也,其下流為西溝河。

青龍溝 按《縣志》,在田侯南。

藍溝 ,按《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范陽有五溝,青、白、藍、紅、黃、白溝為河矣」 ,此即藍溝也。督亢陂 ,在范陽城,又名鹽臺陂。

新城縣

紫泉河 大定間,一夕水變為紫,疾者飲之輒愈。按《新城縣志》:「在縣西北十五里,自龍泉、龍堂發源夾流,莫詳其始。元泰定丙寅秋,一夕水色變紫,故名紫泉。」 數派合而為一,由舊燕城釣魚臺,瀠洄澄澈如練。經衣錦村遶縣城,入高橋河、泗莊東西窪。

渾河 按《縣志》,「舊在縣東二十五里,即桑乾河。其源出山西代郡馬邑縣東北七里桑乾山,俗呼為小黃河。經宣府順聖川及蔚山北境,至黑龍潭,懸流數丈,聲如殷雷,東過土木驛,始折而南,入宛平縣之蘆溝,至看丹口分為二派,一徑高麗莊達白溝,一徑固安縣達新城、雄霸,合直沽入海。其性洶湧無定,遷徙不常。」 明正德十六年,封河神為「顯靈洪濟公。」 後徙固安。歲久

皇清順治十年癸巳,忽泛漲由東北固安之故城村。

衝決大河一道,橫流氾濫,直入新城境內。或下穴地中,或上摧高阜。莊村田畝,衝潰漂沒不可勝計。東北羅里莊、齊王務,及東南口頭村、昝哥莊、正南十里鋪、高橋,盡為澤國,垂二十年。至康熙壬子,乃東徙,復歸固安、霸州去。今新邑壤地淤高丈餘,向之腴田,變為沙磧。蕩析之後,閭里蕭條。

楊村河

酈亭溝

白溝 ,西受拒馬河水,東出為枝溝,又南仍入拒馬,宋、遼分界處。按《縣志》,在縣南三十里,源出山西代郡淶山,至淶水定興為拒馬河,至新城南為白溝河,即宋、遼分界處。宋建炎中,淵聖北轅,渡白溝河,僉書樞密院張叔夜隨行,道中不食,至此,御者曰:「過界河矣。」 叔夜仰天大哭,扼吭而卒。後文信國被執北行,有《過白溝弔張叔夜》詩。明建文三年,都指揮瞿能與燕兵戰敗,父子同沒於此。

唐縣

堯山 。堯為唐侯,國於此,故名。按《縣志》云:「府志首以堯山冠唐諸山。」 《漢地理志》云:「中山國唐縣,堯山在南。」 《漢書》張晏曰:「堯山在唐東北望都界。」 則似今望都山,即堯山也。張晏又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 則又當以完縣伊祁山為堯山。山之載于府志而不見于邑舊志者四,姑存其名,以俟博物之君子。

望都山 ,堯母登此山以望慶都,俗名孤山。按《縣志》,在縣東北十八里。

唐山 一名唐巖。按《縣志》,在縣北八里,為邑城脊背,登此山可見都山。相傳帝堯行樂於此,用石疊巖,以便登眺,今山勢不高,巖石無存。靈源山 山勢奇特,高爽秀麗,山半有壽聖寺,按《縣志》,在縣東北十五里。

柏巖山 下有柏院。按《縣志》,在縣西北六十里葛洪山 ,萬峰聳翠,如簇如插,霽暝不時,煙霞無定。中巖有宮,曰下清虛、上清虛、天風臺、冷空臺,水從壁滴,曰「浴丹泉。」 相傳葛洪修道於此,故名。俗呼葛公山。按《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父子山 ,上有浮圖,相傳父子共建,故名。按《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

神和山 舊名石河山,按《縣志》,與父子山相接。白合山 ,下臨唐河,按《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與父子山相望。

大茂山 山勢巃嵷,登其巔,俯視河北雲中諸山,羅列兒孫。山陰冰雪,盛夏不消,黃帝問道於大茂之山,即此。《北都賦》云:「茂山,恒嶽之別名。」 按《縣志》: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石門子西。太史公曰:「北嶽之名有五,曰太一宮。」 或云即此山也。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