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等處。地基長四十丈六尺。南闊十八丈五尺。
北:闊二十一丈六尺:大成殿二十五間:東廡七間;西廡七間;戟門六間;啟聖祠三間,名宦祠三間,鄉賢祠三間,櫺星門六間,東西牌樓兩座,泮池橋長四丈;明倫堂三間,抱廈三間,敬一亭三間;東齋房三間,西齋房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東官舍四層,共十四間;西官舍二層,共七間,碑三。泮池橋東西兩牌坊碑一。
皇清順治六年,知縣馬登祥撰《重修大成殿碑》二一。
順治十八年巡撫延綏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馮聖兆撰。《一》順治十八年山東督糧左參議李世洽撰。
社學十三 在城內,一,在鄉十二。
學田 按《縣志》,五十畝。一坐落舊城北石家莊西,十畝。一坐落北謝村東,四十畝。
「至聖先師孔子廟 」 在城北三十里范家莊。明洪
武年間,本村舉人王府長史邢哲、廣東布政司理問邢端創建。正德十六年重修。
先師四配,十哲皆塑像。
社學 按《縣志》「在舊縣治西,明天順元年知縣盛顒創建,天啟二年滹沱河衝沒。」
義學五 按《縣志》,「一建城西南耿虔寺村。明萬曆四十年,鄉人王仲善、姚世壯、王國聘、劉守家、王崇儉等創立,置學田三十餘畝。知縣袁夢庚賜童子筆墨書紙獎掖之,題扁曰『養正館』。」 滹沱河淹沒。一建城西南《木丘集》。
皇清康熙三年,武舉魏武英創立,延生員張徽臣教。
之,自給館穀。一、建城西耿家莊。明天啟七年,生員曹新、曹又新、鄉人張開先、張從政等創立;生員馬又圖、監生史崇正等,置學田三十畝,延生員曹登第、趙際可教之。知縣甯一鶴題匾曰「義學。」 一、建城北北郭村。順治元年,生員趙尊珠、鄉民董光朝、李春秀等,謝村鄉民梁應龍等四十餘人創立。順治十八年,置學田二十畝,歲積租糧。康熙五年至九年,又置學田四十餘畝,尊珠種地三十畝,充束脩教鄉弟子。餘三十畝租銀創建館舍,以棲社師。立石一,建城西北白店村。康熙七年,鄉人時增謝皇恩王加有時應登、時應乾等創立,置社師房一所,學田二十畝,時增又捐地二十畝,充館穀。
安州儒學 元時在州治東。明洪武中,改建州治西。嘉靖中,置樂舞學正,創建尊經閣。後燬於火,復建。萬曆四十五年,知州杜旻重修學宮。後日漸頹圮,祗存一殿。康熙四年,知州夏毓龍倡率紳衿捐助建修。工未半而陞任,去後遂中止。按《州志》,基東西闊三十七步,後七十五步,南北長一百三十步。明倫堂及東西齋,「明正統間知州陳綸、成化間知州王欽重建。舊制堂三楹,萬曆己亥知州曹育賢盡撤其舊,而廣為五楹,視昔自是偉觀。號房一十六間,正統間知州陳綸建。弘治三年知州宋經重修三十六間。饌堂在尊經閣之左。嘉靖中知州張寅重建,今廢。」 學正宅一所在。
文廟東。訓導宅三所在學正宅後。以上俱知州。王。
思祖建。嘉靖末,并「三」 為「二。」 萬曆間,知州曹育賢重修。
文廟,洪武初,知州王思祖建。正統以後,陳綸、金鐸
「重修。」 正德元年,孫鑑增廣大成殿七間,兩廡一十八間,四隅角房一十二間。嘉隆以後,張寅、李應春、曹育賢相繼增修。萬曆庚戌,知州馬鳴轂重修。有侍郎呂雯、參政甯化龍《修學碑記》。櫺星門、戟門,景泰中建,知州王欽、張斾、馬鳴轂重修。泮水橋在戟門外。弘治初知州宋經造,後孫鑑、張寅重修。名宦鄉賢祠舊在尊經閣左右。嘉靖甲午,知州張寅改於戟門之東西。啟聖祠,嘉靖初,知州鄭朝輔建於尊經閣左。十三年,張寅改建尊經閣前,神廚在。
文廟內東角房藏祭器樂器。隆慶初、封僉事沈元
成,置宰牲所,在明倫堂西,齋房之後。尊經閣在學後。正德十六年,學正鄧鏞出俸金建,知州樊鵬記。萬曆庚戌,知州馬鳴轂重修。敬一亭在明倫堂後。嘉靖初,知州鄭朝輔建,立御製《敬一箴》及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讀書精舍在射圃亭後。乃劉靜修先生講道之處。初建為鄉賢祠,知州張寅改為讀書堂,蓋存靜修之遺跡云。今堂亦廢。射圃在明倫堂西。明洪武初,知州王思祖置中建「觀德亭」 三楹。後學正鄧鏞、知州李應春、判官欒尚約重修。
社學 在州治西南。明洪武初改建。按《州志》:「在儒學東南,知州王思祖建,後宋經樊鵬、張斾重修。」 今遷文昌帝君於內,春秋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