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9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二齋。正德中,修櫺星門、戟門號舍。嘉靖中建名宦、鄉賢二祠。按《縣志》:「廟學,金元在三臺,有山長主其事。」 明永樂六年,移今治東南隅,始建大成殿三楹,東西廡各七楹,櫺星、戟門各三楹。戟門左曰名宦祠,右曰鄉賢祠。櫺星門外東西兩坊,舊名曰禮門,曰「義路」 ,今易名。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櫺星門西為儒學門,三楹,一逕深入。折而東為角門。入門而北為儀門。再北為明倫堂五楹,在大成殿後。兩齋各五楹,東「日新」 ,後易「進德」 ;西名「時習」 ,後易「修業。」 神廚、學倉各一楹。永樂六年,武全創建。後李縉、趙俊、焦祥、譚綬相繼重修,至周倫始廣其制。王舉、李昇、蔣學成、王德新稍巍其觀。至萬曆四十六年,大成殿漏壞,學博陳盟、王瑞圖率諸生仇立愛、劉邦重、白瑀、張鴻儒等申請重修。陳盟勒石於壁,林勝選、危思謙大修,學博孫引奇撰文。崇禎中,訓導鄔萃重修。臥碑在堂壁,今不存。教諭黃榜製一木牌,在明倫堂。

敬一亭 在明倫堂後。豎明世宗皇帝御製《敬一箴》註釋,視、聽、言、動、心五箴碑。邑令張廷玉重為修葺堅緻。

皇清康熙十年,本學訓導王顯暨闔學辛允修等重

啟聖祠 三楹,在大成殿東偏。邑令張廷玉重修。

文明樓 在邑學東,跨城而構,即「梳洗臺」 遺址。樓久廢,順治戊子,高侍御景創建。

文昌祠 三楹有記

魁星閣 在東南城上。邑令吳會斗建,訓導鄔萃修。

皇清康熙五年,邑令張四維、訓導王顯暨闔學重修。

邑令夏祚煥募捐,令善人張北修補。

泮池 在學宮前,制甚隘。前列屏,學博陳明闢之而去其屏。跨池起一橋,橋南建一坊,匾曰「攀龍附翼」 ,曰「騰蛟起鳳。」 湯尉應麟捐俸成之。張尹廷玉就甬東西規為二池,大可數畝。訓導王瑞圖督浚。周抱如環,規模宏敞。岸植垂柳,中插芙蕖。建亭甬間,題曰「思樂橋。」 坊亭俱廢,通二池為一,如月形。訓導鄔萃績也。

文筆峰 在學前望鵝臺遺址,上與大成殿對。學博陳盟建,以達學宮秀靈之氣。高一丈八尺,徑八尺。同知邑人陳諤言有記。

教諭、訓導二宅 在敬一亭左右。張尹廷玉創修。今教諭宅久廢,訓導宅尚存,學博陳盟有《記》。靜修書院 在三台社。元至元中,鄉耆儒梁浩然建置。當時留守、監縣諸臣助成之,聞於朝,賜額,設山長以主教。王左危素記。

社學 在縣治西南。按《縣志》:舊在察院正西,明成化中邑令李俊建。弘治九年,譚綬以其地狹不足容生徒,遷於察院南。至十三年,周倫重建門坊,扁曰「養正」 ,生徒聚斯者,蠲徭役以優之。迄今百八十年,無有問舍學者遺址廢入民房。學田 二頃七十一畝九分二釐,張家莊葦地一段三十八畝,明隆慶中置。東南城下葦地一段三畝。萬曆八年,李令希稷置。後築城掘土,廢燒車淀蒲地一段二十八畝,在六里村東。萬曆三十三年,韓令瑋置。段村葦地七段,共二頃二畝九分二釐。萬曆四十七年,兵道張渭南置三臺義學 ,在山西村之西,乃劉兌創建,以居鄉之業儒者。有正堂五楹,東西齋各三楹,儀門一楹,題曰「秉義作人。」 東西有夾室各三楹,前有坊一座,上即「三臺義學」 四字。坊前有泮池,內有牆垣、影壁、廚庫。義學後向西為精舍,與諸生講學較藝之所。有堂、有齋、有廚庫、有垣牆、有門樓、有僧舍、有蓮塘、有柳隄,有棗園、有菜畦;零星可耕之地有二十畝,為士人薪水資。

《靜修祠 》:在城西二十里三臺堡。以先生曾講學此地,至今士人以地租卜牲。

明倫堂

皇清康熙二年,本邑高大司寇捐資重修。

鄉賢祠 康熙二年,廕生高翼化捐資「重修。」 文昌閣 康熙十九年,邑侯夏祚煥捐建;「善人張北重修。」

易州儒學 在州治南。元至正中,知州藺茂修。按《州志》:儒學在州東南,周五百二十步,計地二十六畝。元至正四年,知州耿安泰作祭器。學正成晉「記。」 明宣德七年,知州許銓、景泰二年知州王鑄,成化二十二年知州羅綺相繼繕修。丘濬《記》。弘治十三年,知州戴敏見廟制隘陋,且就頹圮,而明倫堂居後非式,又前壓龍興觀,乃易地改建左廟、右學。李東陽「記。」 嘉靖三十年兵憲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