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69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十五畝,洪武二年建。成化十二年,知縣李思明重修。有神門四座,神廚三間,齋房三間,庫房三間,宰牲房三間,今廢。

邑厲壇 在縣城北隅。按舊志,計地十五畝。洪武二年建。成化十三年,知縣李思明重修。隆慶三年,知縣周思大移於舊壇之東。地止五畝。原有大門三間,神廚三間,庫房三間,宰牲房三間。已上三壇,門舍廢壞已久,遺址無存。誌之以俟興廢者。

城隍廟 在縣治東街北。「元至元二年建。逮明天順六年,知縣李永芳修。前建拜亭,東西七十二司,左右六曹,後為寢室。成化十六年,知縣李思明重修。弘治十四年,知縣金山建寢宮三間。正德十二年,知縣張憲修兩廡牆垣。嘉靖二十八年,知縣袁欽儒增廓。萬曆元年,知縣申九峰增建。廟前廈三間。萬曆十二年,知」 縣曹永年、義民張綱倡募建修大門三間。三十五年,綱子知府張邦政捐資創鐘鼓樓二座,鑄造鐘鼓各一。馬神廟 在縣治東。明正德十五年,知縣張憲遷建。

皇清康熙十七年冬,知縣裴國禎捐資委鄉耆楊俸。

督理重修廟,大殿、門垣俱黝堊丹雘一新關帝廟 在縣治前。明嘉靖十二年,知縣汪滋重修,附《碑記》。萬曆十二年,知縣曹永年增廓三間。三十三年,知縣李峨修寢宮三間。崇禎九年,知縣張以謙重修。馬殿三間。

皇清康熙十七年、庠生彭昌齡暨子太學生如請幫助識別此字。捐:

資重修。大殿、寢宮、馬殿、戲樓,一概建新云「二郎廟 」 ,在縣十字街前。舊為感應院

循良祠 在縣南關街西。萬曆二十四年,邑士庶為陞任侯知縣建,其惠政詳《碑記》。

八蜡廟 在縣南壇內迤東。隆慶六年,知縣申九峰創建。

北平侯廟 在縣南門外,祀張蒼,弘治二年修。趙簡子祠 在縣北門外,晉永康初立,祀列國晉大夫趙鞅。元郝經《記》。

三官廟 :在縣北關外。康熙十八年,邑人崇啟等重修。

小聖廟 在縣南關

皇清順治六年,鹽商吳世民、范國曾等創建。

龍神廟 在縣北紫口鳳凰山。明崇禎十五年大旱,山頂忽有水池,居民以為神異,因祈雨立應。遂建廟宇三間,有《碑記》。康熙十九年夏仲季月大旱,禾苗焦槁。知縣裴國禎躬詣虔禱,即日甘霖大沛。乙酉、丙戌連日雨,境內霑足。

龍母廟 在縣東十里。一畝泉,明時建。

安肅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三里。春秋二祭。

山川壇 在縣東二里。春秋二祭。

邑厲壇 在縣東北一里。三祭。

城隍廟 在縣治東

八蜡廟 在縣南關,春秋二祭。

馬王廟 在縣南察院東,春秋祭。

火神廟 在縣東北

關聖廟 一在縣治西、一在縣治南。

文昌祠 儒學東,有祀。知縣盧應魁移城上東南。

魁星樓 在縣南城上。楊知縣世增建。

伯王廟 在縣南關外

班姬廟 在縣西四十里。

孟姜女祠 在縣北關西隅。

李烈婦祠 ,在縣北關外。

北嶽廟 在縣治前

東嶽廟 在南城

二郎廟 在九灣巷

龍王廟 在南關

劉守真君廟 在縣北關。

真武廟 在縣東北隅右北平鄭少參創建。定興縣。

社稷壇 在北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郭。

邑厲壇 在北郭

八蜡廟 在南郭。又有廟在相蓋村。明隆慶中張中丞鎬建。崇禎中李孝廉定榮重葺。以龍井所在,為邑人祈年報本之區。吏部范士楫為《記》。城隍廟 在東南隅。元延祐五年邑人張伯祥建。元末毀于兵,明洪武二年卞禮起構。天順七年甄鐸增葺。正德中邑人張景芳、嘉靖中邑人吳延玉、蕭濟民併其子禎相繼竣事,規模整備矣。有明《洪武二年敕封顯佑伯碑》。

文昌廟 「在縣平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