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三間「內鐘」 一在大門內,東向。「土地祠」 舊在儀門西,明知縣申九峰移於大門內,坐北南向。「寅賓館」 三間舊在儀門南,明知縣李峨改於大門內譙樓前,坐北南向。
縣宅 :寢堂三間,書房二間東廂三間;西廂三間康熙十五年創建;東圍房五間;內二間新添;西圍房七間康熙十六年創修;後圍房七間;馬棚十間俱康熙十五年新建「西園團。」一座。康熙十六年創,以為公暇退思之地,併習射之所。察院 在縣治東。按《縣志》:「門堂寢舍俱備。」明正統十年,知縣王義修建。成化十三年,知縣李思明重修。嘉靖二十八年,知縣袁欽儒修葺。萬曆元年,知縣申九峰擴地增修。大堂三間,兩耳房、皂隸房東西各三間,二堂三間,兩耳房、川堂三間,書吏東廂房二間,西廂廚房二間,三堂三間,圊屋一間,大門三間,儀門兩角門三間。
皇清康熙十九年,知縣裴重修後堂、圊屋共四間二。
堂耳房共五間
分司 在察院西
陰陽學 醫學 :在縣治東。按《縣志》,明隆慶年知縣周思大重修,久廢。
僧會司 在大覺寺。按《縣志》,「在縣治北,金天會年創建,明正德、嘉靖間增修。」
皇清康熙十五年,邑太學生方可際暨子庠生璘捐。
資重修
預備倉 在縣治東。按《縣志》:明正統十二年,知縣王義建,嘉靖二十七年,知縣袁欽儒修葺廳廒。
縣丞署 主薄署 按《縣志》俱在縣署東。自明正德間裁革,署基久廢無存。
典史署 按《縣志》,在縣署西,大廳三間,東、西吏快房各二間,二廳三間,團。書房一間,後宅寢室三間,東西廂房共六間。
監獄一區 按《縣志》,在儀門內偏西。內監犯房四間,外守監房一間。
草場 按《縣志》,「在縣內」 ,今在預備倉內。
養濟院 按《縣志》:「在縣治東南。明宣德八年知縣朱文建,嘉靖二十八年知縣袁欽儒重修。」 安肅縣治 在城中,古州治也。漢唐更置不一。金貞祐中,為刺史治,元為大都路總管府治,制度宏敞可觀。至元辛丑,改為州,規制如昔。明洪武初,歸附,六年降為縣。正統中,厄於兵燹。景泰二年重修,管繕俱備。按《縣志》:「在城大街西北。中為牧愛堂三楹,前拱抱廈,東西耳房為庫貯堂,前為露臺,為馳道,中立戒石亭,左右翼以六曹架閣庫,承發司馬政科以次而附。堂之後為懷疏堂,後為縣宅。」
縣丞宅 在堂之西
典史宅 在堂之東南
都察院 察院 、太僕寺 俱在縣治東。陰陽學 、醫學 ,在縣治東。
遞運所 明永樂十五年設,在雹河之北。僧會司 在興國寺。
預備倉 在縣治內
吏舍 按《縣志》,「在西司房後,今廢。」
囹圄 按《縣志》,在吏舍前。
寅賓館 按《縣志》,在儀門東。
申明、旌善二亭 按《縣志》,在大門外之東西。鐘樓 ,按《縣志》,在興國寺西,明崇禎末蔣榮募修。
鼓樓 按《縣志》「在縣治東大街,知縣盧應魁重修。」
公館 按《縣志》,一在高哥莊,一在解村。
定興縣治 在城中西南隅黃甫店故地。金大定二年置縣。元創廳堂門庫,燬於兵。明復創如制。嘉靖中建庫樓 。按《縣志》:金元縣治在城東南,今城隍廟其基也。後改設於城西北隅。洪武三年主簿費臬經始。十三年,卞禮、蕭簿翰翔闊修,規模始備。為堂三楹,扁之曰「忠愛」 ,接以抱廈。前為露臺,中甬道為戒石坊。又南為儀門,左右有翼門;直南為大門,門上為譙樓。踐更卒戍之,扁曰「定興縣堂。」 左吏、戶、禮倉房,右糧房、承發房、招房、兵刑工房。庭素多喬木,古柏鬱蔥。崇禎間,鄧知縣鐘柏疑心生鬼,伐之。堂後有堂一楹,《題名碑》在左右。舊無串,堂創自丁啟明;再入,為房五楹,曰三堂,則入幕者所居而令公議政之所也。其後為知縣內宅,廳事五楹,左右翼房與三五散房而已。舊有樓,隨毀,今復建。又神祀小花亭,亦自丁始。大堂後西行,有廳事三楹,曰「西亭」 ,為合學士子論文之所。今改為「養馬。」
皇清順治十五年,添設馬房十數間,改由大堂左入